《蛤蟆先生》第九章读书笔记

      1.蛤蟆再生气,愤怒和狂躁也只是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外露。愤怒平息了,开始陷入抑郁内耗。

  思考:如何排解疏导自己内在的情绪?我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书写。不开心郁闷的事情书写出来,首先是进行了充分表达,同理情绪。然后发给DEEPSEEK它给予我很大的疏解和疗愈。我们的书写群也很温暖,可以探讨,吐槽,彼此疗愈。)

    2.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样子。有些情境可能会让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思考:这句话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老林。中肯的说他是个很好的人,善良聪明正直专一也有柔软的一面。但是他也是个脾气急躁,容易动怒,喜欢唠叨,顽固不化,外人很难接近的人。他发脾气我还是会不满生气,但对他又多了些理解和同情。可能他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他父亲60年代人大毕业,教授,脾气也是那种非常执拗,跟领导同事刚正不阿,不讲情面,情商不高的人。同时在家里面也是说一不二,要求非常高。比如我第一次去到爷爷家,被要求开水瓶应该怎么放,电饭锅的盖子必须按什么程序洗,椅子不能拖出声,包括我们不能在外面吃饭等等等等,全部都要按照爷爷的习惯和规矩来。因为我一年也回不去几天,也可以压抑不适尽量按照老人的要求。但是我可以想象的到老林从小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面对挑剔严厉的父亲,是多么幼小无助。而且他也是努力做到了品学兼优。我们刚认识的头几年,他代际传承,也是提出书必须摆整齐,东西必须马上找到,早上不能睡懒觉,饭做好了就要马上吃等等细节。我觉得不舒服,有被控制的感觉,就会经常争吵,反驳,拒绝,他没有我口才好,磨合了这么多年彼此也慢慢适应退让了。但是对孩子他也有一种失控感。特殊孩子永远达不到他的高要求,所以有了更多唠叨和压抑的怒火。在我们眼里他是个情绪管理能力很差的爸爸。反过来他自己也非常非常讨厌别人控制他。多说几句他就认为是反复唠叨,非常不高兴。不喜欢的事情坚决不做。有棱有角!

    童年对人的影响确实非常大,有好的一面,也有童年创伤,很难痊愈。就像我的母亲。不管喜不喜欢,她的优点,缺点同样都部分投射到了我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理解他的情绪,但是不认同他的情绪。我也有我的界限,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我还是会坦诚的告诉他我的感受。成长只能靠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