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条路是什么路?是通往成就的路,是新结构中的最小阻力之路。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对生活的潜藏结构做出一点改变,最小阻力之路,就是你与你想达到的目标之间最便捷的路。
那么,怎么找出我们人生的潜藏结构呢?作者告诉我们,那些对我们影响最深的结构,是由我们的欲望、信念、假设、抱负与客观现实结合而成的。思维决定了结构,所以要想找出我们人生的潜藏结构,首先就要检查我们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不可取。当问题趋于严重,你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于是你就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而当行动让问题减缓,你的动力就会减弱,行动也消失了,这反过来又让问题反弹,而我们总是被问题推着走。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隐形的来回摆荡的结构中。你想要的,你喜欢却不能做的,都在争取你。你往目标越近,拉你回去的诱惑和力就越大,你在两个力中间,两条橡皮筋之间,感受着张力,忽左忽右,忽进忽退,来来回回。究其根本,解决问题的思维,来源于你心中的恐惧、厌恶。你恐惧变得更坏,你无力承担,厌恶如果继续下去,有可能导致的结果让你蒙羞、受辱、不能面对。你总是想着,我怕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在这样下去我就完了,因此我必须做出什么改变了。仅靠恐惧和毅力坚持的事,都是没有办法长久的,因之产生的动力,从一开始就是否定句,带着负面的情绪,它们没有办法给你持之以恒的动力、热情、自驱力。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人生中所有最严重的且最重要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无解的,问题无法被解决,只会被更大的问题掩盖掉。
改变来回摆荡的结构,改变最小阻力之路的行进路线,能够让你迈向最后的目标,创造出最后的成就,这个结构就是由创造性思维带来的结构。当人们能够找到自身真正的力量,总会做出人性中最高层次的选择,人们会选择健康、很棒的人际关系、爱情、值得付出心力的挑战。创造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从无到有实现出来,创造的结构有两个,第一,你想创造的,也就是愿景;第二,你所拥有的,也就是现状。当你开始创造的时候,你的愿景和你的现状之间之间存在者一定的落差,这个落差产生了一种拉力,为了舒缓这个拉力,你就必然有所行动,那这个行动就是让现状逐渐向愿景前进的创作道路。精确地掌握现状、掌握愿景、创造性地塑造出结构性张力,才能找到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找到了实践愿景的创造道路。
创造的历程有三:1、萌芽期。就是提出概念的阶段,没有成型,这时憧憬、念头一点点冒出来。2、同化期。进行内在思考和外在行动。想要的成果逐渐清晰,你的愿景成型了,同时你开始体察现状、进行评估、制定计划并一一执行。这是进展最不外显,甚至是也是最容易放弃的时期,接下来继续执行,让愿景变成现实。第二个难过的坎儿,是厌恶现状,因为现状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所以我们很难客观地去认清现状。遇到卡顿的情况,可以看看风景,读一本书,转移注意力,转机往往在随后出现。我们的大脑,在小睡或者放松的时候还会继续工作,用一种十分松弛的状态在工作。随意放松休息,还会促进大脑继续同化。3、完成期。你接受你创造的成果,准备好进入下一个创造历程。完成比完美重要,完成能让你迅速带着你在上一个周期获得的经验、体验、能量进入下一个创造历程。当你把人生变成一连串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动,你的身心就会永远保持创造的活力,你会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成长。
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想成为的那个人,才能让你有冲动、有毅力采取行动,最终抵达。这个过程就是用创造思维来面对人生,通过有效选择、有效率地执行,重建新的结构,这个过程和一切伟大的作品的诞生一样,有其规律。
本书对我的最大的三个启发:其一,从否定句到肯定句的观念转变。解决问题的思维让我们采取行动前总想着不要什么,为了不怎么样,我们必须怎么样。创造性的思维让我们大声说出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想要”,而后研究如何实现。当你说出肯定句,就自带一种势不可挡的魔力,引导你前进。
其二,提出愿景是一种能力。书中说,确定愿景时先自问想要什么,不要首先被我怎样得到想要的成果局限。分析现状时,我们不要混淆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和情况怎么变成这样。我们总是想着可能达到什么,不敢说出内心真正想要的。久而久之,想要什么变得模糊,变得根本不可描述。锻炼自己精准描摹理想愿景的能力,别让它们停留在概念中,细化、再细化,提出细化、精确的愿景,其实你已经开始行动了。
其三,另起一行的勇气。我们有时抱怨环境、抱怨命运、抱怨总不顺利,我们总在找原因,其实你也许没有错,是环境错了,事情本身错了,你所在的结构错了。正如书中所说,结构并不是因人而异的,就算有人陷入某个结构中尝尽痛苦、挫折和绝望,那也不代表老天爷故意整他一个人,不管谁摆在那个结构里,他们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某些结构比其他结构更能促成你想要的成果,与其在旧结构中来回摆荡,不如创造一个新结构,打造一个你理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