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觉察一下自己的周围,你会发现批评几乎无处不在。
小的时候,我们被父母批评,被老师批评,他们批评我们的时候都会说:“我是为你好”。成年以后,我们也开始批评孩子,批评老公,批评下属,完了还不忘加一句:“我是为你好”。然后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变成父母,再继续延续这个模式的循环。
我们甚至都没问过自己,批评真的能使人进步吗?
以我当下的理解是:有时能,但更多的时候不能。
之所以说有时能,是因为:批评的背后是存在正面意图的,比如父母批评孩子时,正面的意图就是希望孩子能改掉错误,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时,如果孩子能够感受或者连接到藏在批评背后的爱和关心,就有可能真的做出积极的改变。
但为什么说更多的时候不能呢?因为人并不是纯理性的动物,我们的头脑和心的答案常常是不一样的。想象一个画面,如果你在青春期时,你爸爸经常这样批评你:
“你总是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你太不自律了,这样下去你会一事无成”
“你特别固执,和你妈妈一样”
“和隔壁XXX比起来,你的努力差远了”
听到这些,你心里的感觉会是什么?很可能是觉得爸爸不喜欢你,或者认为爸爸觉得你不够好,并因此而感到沮丧、委屈、愤怒、甚至羞愧。在这样的负面情绪的能量中,你还能相信“爸爸是爱你的,他批评你是因为爱你和关心你”吗?
人们会去做一件事,要么因为追求快乐,要么因为逃避痛苦。而快乐或者痛苦,是由心和身体的体验决定的,不是由头脑中的概念决定的。
比如说,所有的书籍都告诉我们,运动对我们有益,但你不会因为头脑知道了这一点就爱上运动这件事,决定你是否爱上“运动”是它带给你的身体体验与情感体验决定的,如果你每次运动时身体都感觉很痛苦,硬着头皮坚持了没几天就放弃了,你又增加了挫败的情感体验,这样你是很难爱上运动的。能够长期坚持运动的人一定是与之建立了某种正面体验的连接,可能是“心流”的享受感,可能是挑战的兴奋感,可能是坚持后看见成果时的成就感。
批评之所以很难带来改变与进步,因为改变是需要能量的。批评这个行为本身,更多的时候带来的都是负面体验,当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无论我们如何包装我们的语言,我们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你不够好”。当自己批评自己时,这个信息就是“我不够好”。不要小看这个“我不够好”,如果我们的潜意识接受了“我不够好”这个负面的信念,会极大的影响我们外在世界的生命剧本,我们可能会因为“我不够好”,而无意识的去找一份“不够好的工作”,一个“不够好的伴侣”,一个“不够好的财务状况”……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让自己改变与进步,可以先接受自己“改变从不改变开始”,对当下说是,看见我们过往,在每一个当下都已经尽力做到那时我们能做到的最好,先去接纳、欣赏、感恩,与这些正面体验连接并从中汲取能量,才有勇气和力量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看完这篇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今天,我又批评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