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想,要挑一个清晨,去楼下采撷还带着晨露的桂花。采摘起来,一半新鲜就茶,一半晒干备用。可是由于我的晚睡,总是不能如愿早起。晨露与桂花,只是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
翻开日历,“秋分”二字跃然于眼前。早上的微凉,中午的晴好,这是一个舒缓的天气。午饭后走到楼下,满树金桂在日影中氤氲地散发着香气。兴之所至,于是以手轻挼,摘了些许放在手心。走回屋中,把桂花放在小小的一方青瓷碟上,就准备开始炮制我的桂花茶汤了。
洗手、擦去步行的余汗、换衣,稍微歇息了片刻,倒来泡茶的热水。轻轻地捡去桂花里的花茎,再用热水把茶盏、茶杯和公道杯都烫了一遍。打开茶叶罐,轻轻地拨了约三分之一的茶在茶盏里。仍然用的阿里山蜜香红茶的茶叶,黑褐色的干茶静静地躺在碗底。待我把一点桂花撒到茶碗里后,金黄色花瓣点缀着黑褐色显得煞是好看。观察了一会儿悦目的颜色后,就把热水倒入茶盏。眼见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而桂花漂浮到茶汤之上,散布在杯沿。茶叶吸收了水份,将自身的色泽释放出来。茶汤下的茶叶由黑褐色慢慢泛红,而茶汤也着了浅浅的琥珀色。褐、红、浅黄、琥珀,而最明亮的就是其上金黄色的桂花了。观察了一条会儿,赶紧合上盖子,将第一泡倒了出来。因为不知道桂花的脾性,第一泡我还是搁置了没喝。直接导入热水开始第二泡。第二泡倾注出来,在白瓷公道杯里是浓滟的红色茶汤。倒出茶汤后,我把杯盖揭开想要闻茶香。因为些许颗粒桂花沾惹在茶盖上,所以杯盖上的茶香味闻上去后有一些桂花的味道。这款红茶本身自己就带有些幽微的花香和蜜香,加上一点桂花,也不觉得香味过余。
茶汤的香味仍然是红茶自己的味道,桂花香不明显。也许是今天冲泡时长的问题,或者也有可能是桂花的问题,入口之后有一些微微的发涩和凝滞感。
接下来再来倾注一回热水,着重观察茶汤的美。茶叶已经完全伸展开来,在水下渐渐地舒展出自己原本的形态。也许是揉捻或发酵的程度不同,可以见到其中有一片茶叶在舒展之后更多地呈现青绿色,而其他大部分茶叶都是偏红色。在这一回里,桂花全都聚集到了圆盏的右下角部分,似与茶叶颜色形成一暗一明的两相对比。
赏玩一回,便打开手边的一本《茶铎八音》看起来,饮茶的同时学习一位好茶人的见解。随意翻到一篇文章,作者正好在讲,茶汤喝完后并不是结束,细细地观察茶叶舒展后的状态,才是品茶的全过程。从茶叶舒展的情况,可以看它原本的样子,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几叶,是微小还是肥厚;可以从它现在的色泽判断它的工艺;可以从它完整的程度判断它揉捻的程度……总之,小小的一枚茶叶,它的滋味、它的形态,默默地讲述了这片叶子一生的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茶叶往往比人直白。它是生在在烂石上、还是泥土中?它周围是有着兰桂馨香还是青苔累累?它生长到了多久的岁月、何时被采摘?它是经过什么工序转而变成现在的样子?环境、岁月、遭遇……它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在茶汤的味道与叶子的痕迹里,只要用心,总是可以追寻。而人呢?总是喜欢把一切的一切都隐藏于表面的无痕,心底那些褶皱与期许,寄望于谁来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