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自从上线,就引发一批人的狂热追捧,有人嚷嚷着“风口来了”,跟着就要做那头风口上的z,呃,不,乘风破浪的z,靠它赚大钱的z,忙得不亦乐乎。
甚至一些本来打着“写作”招牌谋营生的人,也开始挂羊头卖狗肉,这就有点搞笑的味道了:画画的跨界搞设计,那叫艺术转型,可是一个木匠突然要学人家做飞行员,这就有点突兀,前辈早就说过:步子太大,容易扯到d。
且不说老子谆谆教诲的“五音令人耳盲,五色令人目眩”,也不说木匠究竟能不能改行做飞行员,我们先来重温一下“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这俩词儿。
美女西施生病了,走在路上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她是真的需要这样才能好受一点,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更美而扭捏作态——她本来就很美,这是她的核心竞争力。
可同村的丑女东施不明白这个啊,她觉得西施这个姿态太美了,以为只是姿态的关系,忽略了最重要的“西施的美”这一点,就学她的样子,想让自己变美一点,却丑得可怕,连身边的人看了都受不了,四散奔逃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没有绝世美貌,不要作;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儿;在核心竞争力上精雕细琢,才是真正的出路。
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出国游玩,眼光独到,发现赵国的邯郸人走路姿势很优美,心生羡慕,他知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呃,不,不用“退”,当下、立刻“结网”:直接就在街上学邯郸人怎么走路了,这么学学不像,那么学还学不像,折腾半天,最后连走路都不会了,只好狼狈地爬回去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如果学不好,再好的技能都始终是别人的;现实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敲碎打,比猴子掰玉米空手而归的结果更惨。
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机会的一次消费——这种消费是人和机会之间的相互消费,是双向的。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说:“当我们明白我们该走哪条路的时候,常常已经失去了走这条路的机会。”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机会成本”。重新选择后,若是舍弃了西瓜只捡了芝麻,想回头再捡西瓜,必然已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