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简友“素心执画笔”的一篇学习素描的文章,让我思考了这样的问题:自学绘画者需要像美术生那样“系统”的学素描吗?
看的出来这个简友很热爱绘画,也自学了,并且学的很好。后来她决定报班学习“系统”的素描,并发了作业,非常不错。她提到学习中心态的变化。我并不奇怪这个变化,因为我也曾短暂当过国内应试美术班的老师~
这个大概是很多自学者会遇到的选择。学习这类素描,有利有弊。
评论如下:
看了你的文章,觉得你热爱绘画,也花了好多时间去学习。
“我在最初自学绘画的时候,因为什么都不懂,反而会对自己笔下出来的东西比较满意,所以那段时间越画越开心,因为不断在积累经验,所以能够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又因为不懂绘画的基础理论,所以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简友文章的片段)
虽然学习这类考前的技术(基本国内也没有其他系统)会获得好多技巧,但是我鼓励你也要保持文章里你自己说的那句“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越画越开心。”因为这个才是美术里最重要的。快乐是因为感觉到了美,但是有时候会力不从心,因为技术不足够支持你表现那个美。所以,实际上即使是学技巧,应该也是一样快乐的,因为你越来越接近自己想做的,越来越自由。
而文章中这类素描,虽然有时候也讲美,但是那个“美”和我们本来感觉到的美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他(不是特别说你老师,因为这个就是国内的应试体系)强调体积,如果没有体积,就说不美。但实际上有时候一些物体处在某个特定的构图部位,没有体积才美;还有他们强调强烈的对比,但是如果每个物体都强烈,那就没有一个强烈,等等。
我想我在多管闲事了。但是最后,为了更好说明,我分析一下这个夏尔丹的作品,用来辅助我上面说的问题。
这本来是有颜色的,但是我们用素描的角度去看。每一个部位都是有它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美。当然,他也需要体积,对比,空间等等;然而出发点却不同,因为目的是美,所以所有因素都是为了这个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比如,这个杯子是透明的,你试着(用手指)把他遮住去看,会发现没有它,罐子的美都减少了,整体也单调了;当中白色的蒜,如果把他们遮住,画面就太暗了;右边的暗色叶子和白色也是一样 ,如果去掉他们,画面就了一个“节奏”(趣味)。所以你会发现,没有一个部位是多余的,所有物体都在互相提升美感,因为如果多余,作者就不会画了 。
如果从美的角度出发,即使应试类的素描再精湛,都是错误百出。我并不是反对学这些(因为也没有其它的),而是提醒不要忘了那个“越画越开心”的感觉,那个才是检验我们是不是在走正确的路的保障。
如果再分析这幅静物的颜色,尤其当你更懂美术后,最后你会发现根本不可能用技术的途径做到这么美。所有颜色,明暗虚实,节奏等等全都恰到好处(多一点点体积是错的,多一点点对比也是错的,多一点颜色也是错的)。怎么可能?我觉得不可能,最终“美术的奇迹”,靠的还是那份“越画越快乐”的直觉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