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习者进入课堂都是有目的的,多数同学都是感觉到了现状与预期之间存在了差距,这种差距让他感觉到不适应,才试图通过学习来改变来缩短差距。其实每一次期望的实现都是美丽的蜕变。或化茧成蝶或涅槃重生。由此可见,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预期的或者超出预期的改变。
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够给学生带来丝毫的改变,那么,这样的教学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同时,也是在浪费社会的资源。经常听一些老师自诩:“我的课堂能够做到两次课连个逗号都不会错,我可以把课程讲成标准模版”每每听到类似的案例时,我便会不寒而栗,因为这样的教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最大,只有机器人才能做到课和课之间丝毫不差。这样的老师恰恰忽略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试想一个教人改变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变,可以吗?几十年如一日内容不变的只有历史。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记住,首先自己要热爱改变才可能给学生带来改变。那些把一天的行为模式重复一生的人,便验证了一句话,“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其实太过频繁的改变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失去了对环境的判断,同时也失去了方向的判断,所以,不改变会窒息,频繁的改变会让我们受不了。一年之内如果有两到三个有效的改变,便已经非常漂亮了。为什么出生时,孩子和孩子之间差异那么小,长着长着有人就成了李嘉诚、马化腾、马云,而有些人就成了乞丐、少年犯。这当然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但是有一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就是能量的运用模式,改变的背后是能量的不同运用,改变要投入能量,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于能量的运用模式的差异。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干预和优化一个人的能量运用方式。腌黄瓜和黄瓜蘸盐是两码事,原料一样,工艺不一样,功夫不一样,能量不一样,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人生的终点是优势不断积累的结果。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人的改变分为两大部分,纵坐标是输入和横坐标是转化,
斜边是有效改变,如图所示:一个人的有效改变背后是输入和转化两个动作,太多的教学问题出在在输入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做的太多的无用功。而转化上做的太少,如一个人吃东西,填进去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而要真正的变成人体的能量还需要吸收和转化。
而我们反观互联网+教育,MOOC:海量知识,总有一款适合你,前提假设是(学生自己有主动性自己找到所需并且会自觉学习);公众号、订阅号:像报纸一样每天推送,而没有意识到边际效用已经呈现递减;微信、千聊:如MOOC只负责推送不负责消化。如此林林总总,都是借助互联网提升信息输入的广度和便捷度。而对学习而言,更需要提高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很多时候,教师把学生变成了,棉铃虫,表面上被撑死,实际上被恶死。如果一次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转化,那么这次学习也只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教育其实是教化和化育的组合,而化就是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微量元素的过程,输入是教,转化是化。过去的一些年里,我们在教上注入的能量太大,在化上用的功夫太少。一麻袋一麻袋地往“水泥地上”撒种子,一边撒一边念念有词,“我就不相信你不发芽,我也不怕你不发芽,因为我有的是种子。”我们在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时候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没有给种子发芽结果的机会”。所以,若想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要做减法,减在在输入上,补在转化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