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是为画而生的,如梵高。这是画之幸。而有些人天生是为诗而生的,不管有没有人理解和欣赏,时间会证明作品,这是诗之幸。我是一个比较懒于写诗评的人,我今天要写的这一篇诗评原作就在简书。很遗憾,它一直没有获得多少的认可,但它非但是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更是一首形式新颖,思想独到的优秀诗作。好的作品没有理由被淹没,这是我写这篇诗评的理由。
中国有两万个梵高,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画家。为什么?因为都只是在作品复制或者说思想拷贝。据说中国目前有两百万人在写诗,那么,又有多少个有自己独到风格尤其是思路见解的诗人?如果只是全盘接受前人及国外的东西,没有新的东西可以呈现,那么机器人就可以。一切创作,包括诗歌创作,历来是雷同,固步者死。虽说一个诗人很快赢得了大量读者是件质疑的事,但如果只是极少量的读者认可一篇优秀的作品我们是否可以质疑这个时代过于僵化,为诗悲哀?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一直眼高手低。我也并不是一个什么诗人。甚至,可能连诗人都说不上,这或许也是《缪斯的侧影》专题一直被说高冷的原因之一吧?但我自信自己的审美和直觉,也认为自己至少诗心够纯。(其实诗歌写作和阅读都需要一些天赋的,于我而言,写作天赋是不如阅读审美天赋的)先前有简友问我是否与作者认识,很遗憾,我倒是想早点认识这位思想独到的作者,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在用生命写诗的人。只是,认识他是在到了简书几个月后。
被评作品
《尺牍》
链接:
http://www.jianshu.com/p/585fcc264314
(作者:一位手艺人,作者页面链接:http://www.jianshu.com/u/12d4709633d1)
卿卿对月如晤
入洛之岁 踌躇之年
杯中小酌天气 你我寒暄而成 转身即雨
去以缺笔无意 回以病句多情
字里行间 通假一生
问 雨与桥 哪个更痴
答 泪与花 哪个更痴
雪后梅前你 可有出处?
不过向虚作揖 影子有礼
衔梅止语 匆匆 不具
收录于《缪斯的侧影精品》专题
专题链接:
http://www.jianshu.com/c/025c550d576a
这首诗至今都有简友简信我怀疑缪斯专题的收录,质疑它诗的身份。我们先来看我与作者两次沟通后他的解释:
“尺牍在古代不是诗,但却未必不能成为现代诗,就是一封信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首内在的写法包括用词都是现代诗的笔法,这一首只是开头结尾用了尺牍的形式,再偶尔用一两句骈文笔法,但内核、精神、本质却是现代诗的。尺牍的格式 包括开头'卿卿对月如晤'和'结尾的匆匆不具',虽然在古代尺牍中已是程式和套语 但对我依然具有特别的美感,而且特别契合诗中那种含蓄克制而又深情的表达气息,所以用了这种形式。至于里面的文言句法,包括骈文笔法,是因为文言的极为讲究和那种迷人的美感,也是我深深喜欢能深刻地感觉到的。我特别喜欢。这是我以后会走的诗歌创作道路(之一):用文言(包括词、句法、笔法、语法)来写现代诗 ”。
我在第一次看到及收录这首诗的时候有过评价:“收、放,进、退,却又在徘徊回旋中克制地收尾。做到,不容易”。现在对照作者的解释和回复,觉得有扎实的古文功底,更能有这样的创作思考更是不易。且不论它是否最后会获得时间的认可,既然洋可以中用,为什么古(文)就不能入新(诗)?它的不被格式限定,至少在创作思考上已胜过无数诗作。
常有人问我如何读懂一首诗,许多时候我只能回答:诗不是都能解释的,诗本身是一种梦的存在,更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不必也不能一字一句掰开解释。如果它让你有片刻的恍惚出神和久久徘徊的叹息,那么,你就已经进入了这首诗歌。某种意义上它也就成功了。这首诗是为数不多的让我哭过且梦见过诗句的作品,虽然当时我根本不认识作者,至今也不能说是认识。好的诗歌是超越作者个体存在,能够指向人类共同的安慰的。甚至,可以改变人和时间,空间的关系。这点,《尺牍》做到了。
诗,定义太多,但抛开尺牍的外壳借用,你,能看见它浓郁的诗核和本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