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叫“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形象地说明了求人之难。人最好是无论什么事都自己解决,这样虽然自己苦点累点,但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所以说天下最厉害的就是万事不求人,只是,从古至今,有没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事情都解决掉?
没有!绝对没有!就算是贵为国君,也有求人的时候,也会遇到求人不得的结局。近读《邶风》之“式微"、“旄丘”两篇,虽然隔着差不多3000年的历史长河,但仍能深切地感觉到黎国君臣求人之时的那种无助、无奈、幽怨、愤懑。
先说说黎国。传说黄帝与炎帝结盟攻打蚩尤,炎黄联盟中有好多部落,号称“百姓”,而跟随蚩尤的据说是九黎部落,他们战败被俘后称为“黎民”。所以,最早的黎民百姓含义其实并不与现在一样,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黎民与百姓逐渐变成一个含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称之为的老百姓。据史书记载,商朝时,九黎的后人共建有两个黎国(他们也以黎为姓),其中一个在山东,另一个在山西。商朝时山西的黎国大约在今天山西西南部一带,处于周朝进攻商朝的战略要冲上,而且这个黎国又与商朝关系相当好,充当了商朝阻挡周朝进攻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西周在灭商战争中,一开始就先把这个黎国给灭了。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大封诸侯,又封了一个姬姓的“黎”国,也就是邶风中的黎国,其国君也姓姬,与周天子是一家,只不过其封地在今天山西的长治周围,紧挨着强悍的少数游牧民族赤狄。随着历史发展,姓黎的民众逐步南迁,今天广东广西香港等地有好多姓黎的人,其先祖在西周时其实都在北方。
再说求人的事。黎国和赤狄接壤,而赤狄生性就好侵扰、掠夺别人,大约在春秋时期的某一次侵略行动中,赤狄居然把黎国给灭了(这之前赤狄也侵扰过黎国及周边其它国家,但基本上是抢了财物、人口之后就回去,并不占领别国的领土。这次不知什么原因居然占了黎国的土地不回去了,黎国的宗庙就没了,也就是被灭国了),黎国的君臣于是就逃到了南边的近邻卫国避难、求救。卫国的爵位是”公“,属于一等诸侯国,国力当然是相当可以,而且,卫国和黎国同姓,从西周的宗法制度和血统关系这两方面讲,卫国是应该向黎国君臣伸出援手的。
整个周朝,诸侯国有了大难,基本上三种解决办法。其一,诉于天王,也就是周天子。在西周早期,周天子的权力相当管用,不听话的诸侯,稍不注意的话就有可能身死国灭,就算外族入侵,天子也可以派军队前去攻打以树立国家权威。其二,诉于盟主。所谓盟主其实就是霸主,这在春秋时期比较多见,比如著名的春秋五霸,他们的国家实力甚远比周王室强大,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就会帮助向它求救的弱小诸侯国,这种例子历史上多的不能胜数。当然,这是周王室衰败的一个标志。其三,诉于近邻、亲邻诸侯国。由于两国挨的近又有血缘关系,当然互相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当然,诉就是求,就是向所求之人详细诉说以求得人家的帮助、救助。赤狄灭了黎国,而黎国又与卫国是近邻、亲邻,黎国当然求卫国了。
只可惜,这个时期的周朝,早已礼崩乐坏,周天子是再也没有能力去斛决问题了,而春秋五霸们也早已落幕,历史早已跨入只有利益二字的争战之间。可惜的是黎国君臣还没有认识到这个,他们只会文绉绉地作诗讽喻卫国君臣,而这又有什么用?
最后,还是看看黎国大臣作的这两首充满无助、无奈、幽怨、愤懑的诗吧。
其一: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
简单翻译一下:
天早已黑了啊天早已黑了,(可黎国的大夫还站在卫国大夫的家门外),为什么不早早地回家去啊?要不是替我们的国君(来求人),谁愿意这么晚了还站在浓浓的露水中?
天早已黑了啊天早已黑了,(黎国的大夫还站在卫国大夫的家门外),为什么不早早地回家去啊?要不是替我们的国君(来求人),谁愿意这么晚了还站在寒冷的泥水中?
为了求人,有露水也不能避,为了求人,下雨了也得站泥水中,这是何等的无助与无奈啊!
其二: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兮?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you 聋)如充耳。
也简单地还情感翻译一下:
土山上的葛藤啊,你的节为什么那么长?(我亲爱的)叔们、(亲爱的)伯们啊,你们为什么这么久了不见我?
(你们想把我)安置在哪里?(我想你们)肯定有安排。(你们)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告诉我?(我想你们)肯定有难处。
我的狐裘已经起戎毛了,(可你们的)战车还是没有向东发。
(我亲爱的)叔们、(亲爱的)伯们啊,(难道你们想的和我们要的)不相同。
(我们)是那样的细小而卑微,(我们)就是流离失所的没娘孩。(我亲爱的)叔们、(亲爱的)伯们啊,(你们就这样一直)装聋作哑(多么久)。
我们本是一家人,我有难处来投奔,知道你也不容易,为何石沉大海没回音?从宽容理解叔们伯们到幽怨愤懑叔们伯们,这是求人不得过程中黎国君臣的情感变化,这也是黎卫两国恩断义绝的基本标志。
唉,求人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