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考了经济师,最大的收益就是确立了“经济思维”,即凡事都要权衡一下经济不经济、划算不划算?说白了,居家过日子就要学会“巧算计”。因此,《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书中提到的:怎样选择健身卡、搬家、送礼物、家庭教育以及财产分配这5个生活问题,归集起来也就是个“经济不经济、划算不划算”的问题。
①要不要办健身卡?
这首先是一个消费偏好的问题。首先是要不要到健身房健身的问题。许多人跑去健身房,或许是依赖某个教练,或许是喜欢那里的氛围,就我本人而言从未想过要到健身房。因为单从锻炼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只要达到健身的目的就行,我更喜欢室外运动,比方说有氧运动------慢跑(已经坚持了2年)。不过,对于有健身房锻炼偏好的人而言,到底选择按次付费还是办卡,这要根据个人需求而定。如果像我一样,更多地考虑预算约束,当然是按次付费不吃亏。
②搬家问题
书中说,看到同小区更好、更便宜的房子而舍不得搬家是“禀赋效应”,人们希望保留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使它没那么好,也舍不得换掉。这种观点只有在封闭性问题中才能成立,即搬不搬家的理由只考虑经济因素。事实上,我们通常做决定时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收入、搬家浪费的时间精力、前房东的品行等等都可能是我们决然离去的动因。初到上海时,我就遇到过和书中描述差不多的情形,但并不是因房子本身搬家的,而是缘于厌恶原房东的生活作风。
③什么是完美的礼物?
在我看来,就是最“讨巧”的礼物,既要最大化情感价值,又要合对方的意,人家正需要,这样才能既体现出礼物的“意义”,又最小化无谓损失。我先生是做工艺礼品及艺术品生意的。这些工艺礼品及艺术品常常被作为‘”礼物‘’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既暗含价格、又具有情感意义。不管是价格相对低廉的工艺品,还是价格不菲的书画、古玩、奇石等艺术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价格没有明确的上、下限,不会让送礼品的人因价格而尴尬。既考验了赠收双方的眼光,又显示出赠收双方高雅的品味,还避免了无谓损失。不过,送这类礼物时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文化层次和个人偏好,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甚而伤了感情。
④家庭教育问题
作家长的都知道对孩子既要“身教”,也要“管教”。“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蒂姆·哈福德在书中的建议是要重视及时反馈,有较高的“贴现率”,即要让孩子守规矩,最有效的方式,是当场给他们轻微的惩罚或小小的奖励。其实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孩子,也适用于大人。有经验的HR经常能将此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员工的劳动关系、绩效管理及培训开发等各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要给“贴现”设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奖赏力度要和孩子的行为动机及奖惩目标协调一致,避免掉进奖赏的“陷阱”。因为,如果孩子习惯于将奖赏本身作为行为动力的话,一旦得不到奖赏,孩子就会停止正向的行动,这是由于过度奖赏已偏离轨道,造成了负面效果。
⑤财产分配问题
如今的婚姻,如果走入末途,离婚时最令人头疼的除了孩子、就是房子,这二者有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不可分割性。说蒂姆·哈福德是“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为离婚大战中的夫妇找到了珍贵的和平分配房子的出路。方案是:双方各自对房子的一半价值进行报价,出价更高的那个人可以得到房子,同时支付给对方一笔钱,金额是两个报价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用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就是“均衡价格”,因为如果出价过低,就只能廉价地卖出房子,出价过高,损失又太大。双方几经权衡给出的数字恰恰是供需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理想价格水平。
生活中,“经济”可不只是一个肉眼看得见的“钱”的问题,各种成本(如:时间、精力、机会等)也都要放在一起详加考量。不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怎能称得上是会“算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