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何
PS:本篇是阿何上一篇推文《二三十岁,你凭啥不焦虑》的后续。因篇幅限制,讲得不够透彻,今天再详细说明一下。
尽管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浸泡在网络中,互联网就像空气般无所不在,但它在中国真的属于新生事物。
而中国互联网从起初的萌芽到如今的兴盛,也不过二十多年时间。这个时间短暂到看不出大多数行业的周期波动,而中国又正好处于黄金的上升通道当中,这导致很多人对就业、赚钱、创业、行业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认识。
在经济、企业保持足够增速的时期,这些错误认知没什么坏影响。可怕的是当形势真正改变的时候你还生活在臆想当中,那就比较可怕了。
比如说,目前在网络上发声的主流用户群体,基本集中在80后-00后之间。你会发现,这个群体大多数更愿意站在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比如说相信只要个人能力出色,必然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合理的回报,等等。
小范围看,这道理当然是成立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相比过去确实透明公开了很多,知识和能力在个人成就中的贡献占比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而不断提升的。但这依赖于一个大前提:整体环境向好,从而保证有足够多的资源可供分配。
然而,这终究不是长久不变的稳态。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看似“真理”的东西也会随之改变。
比如说,在行业整体性的下滑面前,任何个体的努力都会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国内反腐败之前,各地高端餐饮红红火火,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但你以为这生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餐饮老板们就不需要努力了么?显然不是的。事实是生意越好竞争越激烈,你要拼装修、拼菜品、拼特色、拼服务、拼关系、拼资金实力、拼喝酒能力,哪一项有短板都不行。如果要评比全国体制外的劳模,这些餐饮业的老板必然当仁不让。
然而,尽管这帮牛人不管在情商、智商、财力、关系上都属于翘楚之辈,一旦行业的风头变向,还不是成批成批的倒闭?这时候,还念念不忘“付出必有回报”,他们会反过来安慰你,哥们是不是脑袋里进水进多了,要不要去医院治治?
又比如说,假设所在的平台、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失败,整艘大船都在下沉,如果你不具有从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的能力,即便蹦跶的再厉害,最后的结局也可能是被淹死。
在企业、平台里面待着,必然是有分工存在的。这种分工一方面让你得以常年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成为专家;另一方面,也渐渐让你成为一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只能在特定的岗位发挥作用。而后者,是必须警惕的。
你的技能越单一、定制化,便代表它的通用性越差,也代表你对目前所在企业平台的依赖性越高。企业好的时候无所谓,一旦企业自身有难,你不得不跳船的时候就麻烦了——因为你已经被牢牢绑定在船上,跳不出去了。
想想当年的摩托罗拉,或者诺基亚,都曾经是世界通讯行业最顶尖最牛逼的公司。那时候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这两家公司工作呢?国外可能是MIT这种档次的,国内可能是清华北大这种档次的,还得专业对口才行。
但是这两家企业最后都被更牛逼的竞争对手干掉了,导致里面大部分员工一夜之间丢了工作。这些曾经站在同龄人巅峰的翘楚突然发现,享受过多年安逸的生活之后,自己在岗位上掌握的技能已经和市场完全脱节了。只有少部分具有居安思危意识,平时就做好积累的少数人迅速跳槽微软、小米等企业,实现人生的再度辉煌。
再比如说,你在企业还要不断应付新加入者的挑战。如果只具备单一能力,终有一天会被更加年轻力壮的后进者打败。
任何一项单一能力,随着工作时间和年龄的增长,都会走出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大概在工作5-15年左右到达巅峰,然后慢慢走下坡路。
在任何一个公司,只要不是太蠢,一般你的收入水平都会走出一条不断向上的曲线。顶多,向上的曲率会不断平缓而已。
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如果你只能通过单一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终有一天,你拿到的会比你创造的多。或者说,尽管你依然是创造的比拿的多,但有很多年富力强的后来者比你“性价比”更高。
这时候,除非企业是你自家的,否则老板是该干掉你呢?还是干掉你呢?还是干掉你?
而多项能力综合在一起的复合能力,却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走出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比如项目管理能力、公司管理能力、销售能力,等等,从而解决“性价比危机”。
综上所述,在本职专业能力之外,最少培养一项能赚钱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做的事情,而非仅仅是一项选择。大的方面讲,当行业下滑、企业失势后,它让你有从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的能力;小的方面讲,能让你形成复合能力,稳固在企业内部的地位。
这个道理,是那些只会摆弄些“有能力就不怕没饭吃“及”一份付出一份回报“道理的教条主义者永远学不明白的。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工作之外的第二项赚钱能力呢?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够多,我会专门写一系列文章来详细阐述。
作者:阿何,毕业于清华的理工男,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职场充电宝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