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使人明智;也有人说:读书使人明史。人们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想,在知识的阶层里,我仍然处于最低层,而我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读万卷书,读破万卷书,方能行遍万里路时有所思有所悟。
扯远了,《干校六记》是昨夜我无心背书时,去图书馆散文库中随意翻阅到的一本书。以前就曾听说过杨绛先生著有《我们仨》《干校六记》等作品,但一直无缘看。有幸于昨晚一个小时左右将其读完。这是一篇散文集,里面记述了六则散文,有记别的,有记劳的,有记闲的,有记情的,有记幸的,还有记妄。主要记述的是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于1969年后的两年内,下放干校改造学习的生活琐事。这一段人生经历是作者回京八年后才操笔完成的,难忘至极。正如先生所言: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
那个年代距今甚远,而我是出生于新世纪的幸运儿,因此,我对此知之甚少。先生记述的这段时光,是一段黎明前的懵懂时期,不昏暗却也有点迷乱。我从先生的只言片语中,也读出了那时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心酸。一个个持笔论人生的作家,被拉过去挖井,盖房,种菜。想想,那个时代却也特殊。
先生于文中给与我最大的阅读感受是真诚,爱和包容。平淡,真实,舒心的文风是读之的体味。即使在那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在那样的苦难时期,先生所记述的都是平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对人性美的感叹。那个时期,不说人都是善的,也不说人都是恶的,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人性,人性的真诚,人性的善和人性的淳朴。
简单即快乐,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知足即幸福。心有所寄,心有所念,到哪都可以宽心。
看完这些,我想继续读读她的《我们仨》,想看看他们一家是如何相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