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美)富兰克林·罗斯福著,赵越、孔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署名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其实并不能算是罗斯福总统的专著,而是将其断断续续持续了11年多的“炉边谈话”的讲稿汇集而成的一本书。“从1933年3月12日第一次谈银行问题,到1944年6月12日谈第五次战争筹款运动。长长短短工30次”,在本书的导言里读到这样的综述,我不禁嘀咕起来:纵然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继华盛顿、林肯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他在半个多世纪前面向美国民众的讲话,所涉内容又都是经济呀、新政呀、司法机构重组呀、干旱形势呀,等等,尤其像干旱形势、新政这样的主旨,都是时过境迁的话题,就算司法机构重组这一篇对罗斯福政府以后的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炉边谈话,那也是大洋彼岸人家的家事,读来于我何用?
尽管带着狐疑,但是,《炉边谈话》还是顺畅地读完了,这得益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还是一位文章大家。通过电台向美国人民发表讲话,面对的听众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尤其是要向各种层面的美国人民讲清楚“遭遇危机的银行需要人民支持”这样的话题,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罗斯福总统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题为“谈银行危机”的炉边谈话于1933年3月12日发表以后,“第二天,部分银行恢复营业,许多人在银行前排起长龙,把不久前同样拍着长龙兑换出的货币或黄金存入银行”(第1页),那么,富兰克林总统说了什么呢?“由于公众的信心下降,很多人冲进银行,将银行的存款兑换成现金或黄金。取款的人非常之多,以至于最可靠的银行也不能获得足够的现金以满足需要。当然,其中的原因是,面对这样的局面,银行不可能以远低于真实价值的恐慌价格贱卖自己的优质资产,换成现金来应付需求。”这段话里的信息是:公众信心的阙如导致了银行危机,即便如此,银行也要咬紧牙关守住底线。后一条信息明白易懂之外,也大大提振了民众的信心:由严防死守的政府把关,焉有不信银行的道理?于是,就有了民众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存款的极佳效果。
我们不是政治家,我们没有向民众发表赢得民心的演讲的需求,作为《炉边谈话》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我想说的是,这也是《炉边谈话》一书最富魅力的地方:说着经济、新政、司法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话题的罗斯福总统,将高贵的人格自然而然地流露其间。
“我们面对的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危机,而不是一种理论上的危机……任何时候我对我的人民都会实事求是。”(第14页)
“1934年时,我们谁都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盲目工作,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误。事后的情况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犯的错误越来越少。”(第78页)
“……坚持自己的看法。……我做到了完全和绝对的诚实。其次,我对社会底层的就业需要——通过工作公平地分享生活的美好和生存与发展的机遇——表现了诚挚的尊重。”(第132页)
“在国家危在旦夕之时,我们应该懂得并牢记这样一个道理:国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做出的牺牲越大,赢得的胜利就越辉煌。”(第219页)
随手从书里摘录了几个片段,庶几能勾勒出富兰克林·罗斯福先生的人格轮廓:坦诚、真切、温厚、刚正、有担当。高贵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早已尘归尘土归土,但是,绵延了11年之久的他的演讲(每一遍演讲书里都配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聆听他当年演讲的实况),却还留存世间让我们随时能分享这高贵的灵魂。而我,阅读与聆听之间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炉边谈话》成了一次沉浸在高贵人格里的阅读。
忍不住赘言一句,这是一本极好的公务员入门手册。且不说世间事无过时之说,轮回而已。更何况在书里,富兰克林·罗斯福用温文尔雅的口吻和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