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马可奥勒留的评价颇高,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马可做事勤勉,极端负责,有完美主义倾向。据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记载,即使身在烽火连天的日耳曼战争前线,身为罗马帝国最高大法官的马可也没有忽略这一职责。为了让自己所作出的判决无可指摘,马可总是字斟句酌,连遣词造句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另一方面,马可所著并流传至今的哲学著作《沉思录》。中国传统上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不外乎“立德立功立言”三件大事。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可谓不谋而合。马可在立德立功方面或许还有争议,但因 “立言”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上,罗马皇帝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可是,在翻阅有关马可奥勒留的传记和故事的书籍时,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却是对这位皇帝的哀叹,让人产生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力感,对马可寄予深深地同情。
马可统治期间,内忧外患纷涌而至。如果说洪水和瘟疫只是开胃小菜,而帕提亚战争、两次日耳曼战争、埃及暴动、亚美尼亚政变等大小战事轮番“上场”,则让这个帝国以往坚实的身躯开始出现晃动。
特别是与日耳曼人无休止的战争、议和、再战,让一贯认真的皇帝更是常年身处对抗日耳曼部族的战争前线,这也摧残了他的健康,经常使用含有鸦片成分的药物以缓解胸口的疼痛。
与现代公司的CEO一样,皇帝也是一名“管理者”。无论是下属还是民众,他们对管理者的要求是果断决策和快速的行动,偏重管理者的外在。
而哲学家更沉醉于内心的思辨,正如《沉思录》的书名所揭示的,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在。
两种身份之间,本质不同,处事应对的法则便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存在巨大鸿沟和不可调和。
这一点,无需拉开足够历史的长度才能看清,同时代的人早已心知肚明。其中之一,就有发动叛乱的叙利亚总督亚维迪乌斯 卡西乌斯。
卡西乌斯可以说是马可皇帝的“学弟”,两人都师从当时大名鼎鼎的希腊学者阿提库斯和弗龙托。
发动叛乱的起因是他听到了一个消息:马可皇帝驾崩了。于是,卡西乌斯迅速宣布称帝,并得到了叙利亚行省三个军团的拥护。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还不到一个月,众人就发现这是一场乌龙,卡西乌斯也被下属的一名百人队队长砍下了首级。
但是,卡西乌斯想取马可而代之的想法并不是一时兴起,他对马可治下的罗马帝国现状早已不满,并且也嗅到了一丝帝国即将步入落日余晖的气味。
起兵后,他在给自己女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可怜的罗马帝国啊!你深受故步自封和苦心钻营的人所拖累:可怜的马可啊!你虽具备高尚的品德,却妄享宽容的虚名,结果令贪婪的人横行。
……
沉迷于哲学的马可 奥勒留虽热衷于探求人类的善念、正直与公平,可是却对国家为何物、怎么发挥其功能等问题漠然置之。非常遗憾,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却是剑与法,正如先祖示范给我们的一样。
……
我,卡西乌斯,愿成为找回罗马从前威严的带头人!
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当最后一位贤帝殁后,而继承他皇位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时,还是忍不住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卡西乌斯起兵成功,罗马帝国的历史会不会有另外一番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