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母亲依然是那个面容清瘦、齐耳短发、每天捧着书本的三十几岁的小学教师。
母亲有六个孩子,在那个年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对于一个三十几岁的单亲妈妈来说,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她要承担起全家的重担,想办法让孩子们有口饭吃是她的第一要务,每个月的工资是记分的,只能解决全家一半的口粮,剩下的靠国家救济,这就使我们的餐桌上永远都不会缺少蔬菜,并且是绝对的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它们都来自于村外广袤的田野,是孩子们一颗一颗挖回来的。粮食不够的时候,野菜就成了救命菜。当母亲给她不懂事的孩子们断完吃饭官司后,自己躲在厨房角落里默默喝着那碗没有米粒的粥。
父亲因为生病不愈三十二岁就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六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对于我这个倒数第二的小不点来说,印像中只存在父亲的一个模糊不清的身影,其余都是空白,从没感受过有父亲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可满眼看到的都是日子的艰难,如果说有快乐,那就是母亲领着孩子们围坐一起,畅想未来都想去哪里做什么,对于这件事,母亲是最乐观的,每当这时,她就会露出久违的笑容,这笑容是扎根在心里的。所以母亲坚定一个信念,不管多难都要让孩们读书。这一点是不可以改变的。
在印象中,母亲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二哥和同学打起来了,头上挂了彩,跑回家来后大哥也随着跑出去了。十分钟后,我家院子里多了一个中年妇女,手拿树条口里喊着“反了!反了!哥俩打一个”。晚饭前二哥回到了家中,大哥不知去向,母亲拉着带伤的二哥去给人家道歉,回来后陪着他的儿子不吃晚饭,从那以后,大哥二哥再也不敢在外边惹事。别人家的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家长都会不顾一切的去维护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没理也要争辩三分,再退一步也是理论一下我孩子错哪了可是你家孩子更是怎样怎样,重点是放在可是后边的。母亲却和别人不一样,不管她的孩子在外边受了多大委屈,吃了多大的亏,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要一条一条的写下来,写淸楚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怎么办。这让她的孩子们懂得了遇事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七十年代有很多饭都吃饱的家庭,对于一个失去丈夫且有六个孩子的母亲来说,日子的艰辛更不必说。邻居阿姨也是个单亲妈妈,她带着三个半大孩子,在那个全村只有书记媳妇才有点显胖的年代,邻居阿姨脸上也有点圆圆的,据说她家孩子从不挨饿,人们都很羡慕嫉妒但一定没有恨,其中的奥妙谁也不知道。人们都说交朋友也得找门当户对的才可以交心,母亲和领居阿姨因同病相怜,也堪称是门当户对,一样的失去丈夫的不幸,一样的生活艰难,她们成了多年要好的朋友,一天,邻居阿姨告诉母亲一个密秘:生产队的粮食入库前满大地都是,每天去偷拿一点,孤儿寡母的即使被看见也没人拦。还耐心的传授母亲一个谁也不告诉的好方法:用一个口袋装满往腰上一系,衣服一遮谁也不知道,即使遇到寻访员问她:你的肚子怎么又鼓起来了?她就马上回答:我己经怀孕五个月了!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粮食就妥妥的到家了。孩子们吃得欢天喜地。
母亲听后先是不作声,后来委婉的拒绝说:这个我做不来。她的不懂事的孩子们可学到了这一招,按照领邻居阿姨的方法一点点把青玉米棒偷回家,三姐最聪明,说母亲知道后一定会阻止,于是在地里先吃饱,然后再把拿到家里的玉米藏在材草垛里。可好景不长,小妹妹把事情揭发出来,母亲大发雷霆,用树枝一个不落的把几个孩子都打了一顿,然后坐在那里泣不成声,孩子们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跪在地上求母亲原谅,母亲告诉孩子们,这样做现在事小将来事大。于是母亲领着孩子们拿着柴垛里的玉米主动投案。回来后母亲领着几个姐弟饿着肚子吃着野菜度过一天又一天。
小妹妹病倒了,母亲要带她去遥远的城市给她治疗,临走前五个半大不大的孩子无处安身,母亲急得彻夜不眠,对于一个从远方下放到这个边塞小村的女人来说,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平常的日子再难也可以度过,可这半年的分别,让她这几个都还不懂事的孩子何处安身,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找到了一个勉强能论得上的同姓远亲,眼泪不知流了多少次,好话说尽,对方终于无奈同情了她,接收了我们兄妹五人,为了表示感谢,母亲亲自去和村上领导申请让远亲的丈夫接替她小学教师的工作。母亲承诺回来给孩子们买个大皮球后,就头也不回的抱着小妹走远了。半年后母亲一个人回来了,看着她狠心扔下的这五个孩子,一个个面容黑瘦衣衫褴褛,她又一次落泪了。可她仍然说感谢远亲让她的孩子们都活了下来,去和教育局申请,执意要把工作无偿的转让给远亲的丈夫,自愿让他接班。从此母亲和她的五个孩子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可她说从没后悔,因为说心理踏实。
多年后,她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每逢回到家乡,邻里们啧啧称赞,一遍遍的讲述着当年母亲和她五个孩子的故事。
母亲走了,把她的孩子们都养大后,在五十三岁那年静静的走了,永远的离开了她的孩子们,后来她五个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常常坐在一起回忆当年和母亲在一起吃野菜挨打的美好时光,从没感觉到往日生活的痛苦,他们感谢母亲当年的不疼爱。正是因为母亲的严励管教和处事原则,才让这个社会上多五个勤奋工作敢于担当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