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击败张鲁,在首都邺城晋爵做了魏王。
然而,从这一刻开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也彻底被终结。在中国的版图上,曹、刘、孙三股势力正式开始对峙交锋,所谓三国正式从此开始。
曹魏的综合实力位居三国之首,表面的强大无法给曹操带来任何喜悦,因为曹魏的边境线过于漫长,从汉中到淮南,要同时面对两个不同的敌人。
若是吴、蜀两国任何一国来袭,曹魏都可轻松应对;但若两国同时进攻,且不说兵员调动,仅仅粮草补给,就足以毁掉曹魏的所有优势。
如何应对漫长边境线上挑战,曹操日思夜想终于顿悟,将漫长的边境线一分为三,划分为三个独立的作战区域。
这种做法跟现代划分战区一样,这三个分别是东南、中南、西部战区。
曹魏东南部的扬州段边境为东南战区,第一任最高指挥官是夏侯惇,可调动的兵力多达二十六位将军所部兵马,战区主要负责监视孙吴在扬州的异常情况。
曹魏荆州中南段的边境为中南战区,第一任最高指挥官是曹仁,坐拥长江天险,可随时顺水南下支援东南战区。
曹魏的陇右、关中、汉中为西部战区,第一任最高指挥官是夏侯渊,战区主要负责低于蜀汉的偷袭和进攻。
单从人事任命上来看,三位最高指挥官,无不是曹操手下的心腹战将和亲戚。如此安排也是着实费了一番一血,这三个战区可独立作战也可互相支援,万一哪个战区吃紧或进行到决战时刻,曹操可亲率首都的骑兵主力前往助战。
乍一看是不错,可这种战略安排有一个重要漏洞,以至于后续时态发展完全不在曹操掌握之中。
公元212年10月,轰轰烈烈的濡须会战拉开序幕,为了剿灭孙吴曹操所调动的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动用的钱粮无数。
濡须会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赤壁之战的规模,可战争持续了近半年,除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外,只能悻悻的班师回朝。
为了此次会战,曹操不惜集中东南、中南两大主力伐吴,可见孙吴在曹操眼中的战略地位,远远超过了西部战区,也可变相的理解为,西部战区不会有多大问题,夏侯渊足以应对蜀汉的侵扰。
曹操的首都骑兵主力支援中南或东南是没问题的,虽然粮草后勤补给困难,但勉强跟得上去,但邺城距离汉中有多远?
先不说曹操的骑兵主力能否及时到达,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这得运输多少粮草?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问了,不是有曹仁的中南战区可以支援吗?对,没错,逆水而上困难点也不是到不了。
支援西部战区困难就是以上两条,若是其中一条出现状况,凭借西部战区的实力,是没啥问题的。
曹操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却要了夏侯渊的命。
公元217年10月,刘备发起了对汉中的攻势,当时曹操从濡须口无功而返还没过多长时间,中南和东南战区的主力部队必须修养,粮草钱粮也库存告急,必须休养生息。
曹操只能命令曹洪、曹休指挥部分部队去支援夏侯渊,至于他自己,除了远远遥望别无他法。
公元218年7月,蜀汉军攻势不减,曹操心知不妙,不顾大军修整,立即亲率主力赶赴长安。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们知道,诸葛亮北伐从汉中运送粮食过秦岭都那么费劲,曹操如果带着兵马钱粮和数十万大军前来支援,这就不是傻,而是缺心眼。
所以曹操下令,从南阳向长安建立一条新的补给线,这回出征的主要用度,都由南阳来出。
这个命令刚下达,就捅了马蜂窝,南阳的老百姓刚缴完税,还没喘口气,不仅得把家里的存粮上缴,还要到汉中去帮助修栈桥铺路。
你以为你是谁呀?我尼玛,反了!
公元218年10月,南阳守将侯音举兵造反,南阳百姓一呼百应,曹仁亲率主力火速北上平叛。
宛城易守难攻,这一点曹操是体会过的,加上有无数平民百姓支持,虽然侯音实力远远不如曹仁,但也能折腾个把月。
直到公元219年2月,宛城破,侯音枭首。
带头反抗曹魏横征暴敛的侯音死了,曹操悬着的心放下了,不过时间很短,只有几天。
在侯音被杀的当月,夏侯渊因为迟迟得不到增援,他的头颅用红漆盘盛着,由黄忠亲手放到了刘备的面前。
等曹操的大军出斜谷,进驻汉中谷地,黄花菜都凉了。
可怜的是,曹操不仅没能挽救夏侯渊的性命,就连汉中都难以保全。
刘备很敏锐地抓住了曹魏后勤困难的弱点,主力既不后撤也不跟曹军主力正面交锋,就是不断派兵袭扰曹军的补给线。
这场汉中之战加时赛,本该速战速决,结果打成了消耗战。
两只军队都面临补给困难,但刘备硬是凭着“不拿下汉中,老子就是不撤!”的这股牛劲儿,硬是在这场烧钱的消耗中玩死了曹操。
曹操耗不过刘备,只有撤,放弃汉中。
定军山之战被无数人争论出N个版本,但夏侯渊兵败定军山,从曹操建立三大战区与中央机动主力开始,就已经注定。可悲的是,曹操掏出夏侯渊的头颅和整个汉中交了昂贵的学费,依旧没有改变曹魏边境线漫长难以防御的难题,直到那个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