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境贫寒,饥饿感如影随形。玉米面窝头是餐桌上的常客,偶尔掺了些许小麦面,都能让一家人开心许久。磨小麦面时,最后一遍的麦麸面也被视作珍贵食材,虽没了白面的纯粹,却承载着生活的质朴。
二年级的一天,课间饥饿难忍,那时学校离还很家近,一下课我就飞奔回家,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麸面馒头。父亲在镇里的水泥厂上班,工作辛苦,可他总会把厂里吃饭时省下的馒头带回家给我和姐姐。那些馒头不是现在雪白松软的模样,颜色微微泛黄,透着麦麸的质朴。每次父亲下班,自行车后座的帆布包里,总会神奇地掏出铝制饭盒,里面静静躺着两个馒头。我和姐姐欢呼着,一人捧起一个,我满心欢喜,边笑边吃,那简单的味道,至今难忘。
节日里,父亲带回的美食更是我们的期盼。有一年中秋,父亲上中班,半夜才下班回家。他轻轻叫醒我和姐姐,打开饭盒的瞬间,香气四溢。肉丸子、油炸豆腐、海带丝、大肉片子,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让昏暗的屋子都亮了起来。那香味,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美好最纯粹的渴望,至今仍在记忆里弥漫。
我和姐姐拿着筷子,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地品尝着这难得的美味。姐姐懂事,夹起肉喂给父亲和母亲,他们却总是微笑着说不饿。那时的我,年幼无知,只顾着自己大快朵颐,从未想过,他们不是不饿,而是舍不得吃,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
如今,岁月流转,生活越来越好,那些泛黄的馒头、飘香的饭盒,都成了遥远的回忆。但父亲的爱,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起父亲在艰苦岁月里的坚持与付出,心中便充满力量。他用默默的行动,教会我生活的坚韧,让我懂得亲情的珍贵。这份爱,如同陈酿的美酒,在岁月深处愈发香醇,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