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妈妈。” 女儿如常的说完后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本该是很温暖的话语,听在妈妈的耳朵里却异常刺耳,因为女儿说跟妈妈道别后她就要去自杀了。忒残忍的告知~
母亲跟着冲到房门前拍打着门,撕心裂肺的喊着:“女儿……不要啊……求求你不要说晚安!妈妈舍不得你啊……” 妈妈哀求着、威胁着、示弱着、忏悔者、保证着,可是终究没抵过女儿心中的绝望,没有燃起她一丝生的欲望,枪声响了……
我想去剧场的不是戏剧发烧友就是焦媛姐姐的粉丝,因为在我还“无动于衷”的时候,身边就隐约有抽泣声,当然这场戏后我也被两位老师圈粉了。其实那天赶到剧院已是当天的第四场活动,嘿嘿,要不是怕对不起门票我都想眯上一会,要知道,身边没有“聒噪粘人”的小屁孩们,是睡觉多么好的时机。可90分钟的表演无中场无尿点,焦媛和米雪两位演得我看越精神,最后瞌睡虫全跑了。
枪声响的时候背景灯光变成血红一片,我心“咯噔”震了下,眼泪也不自觉的流下。向生而死的女儿把能交代的都交代后真的走了,留下妈妈,留下不是自己能选择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身后,走了。她花了10年的时间来筹备自己的死,她说这是自己唯一能掌控的事情了。因为她的癫痫病,她身体虚弱、无法工作、自卑、不愿意和人打交道,因为她的病丈夫弃她而去,不成器的儿子因屡次犯罪要蹲监狱10年,而后她被母亲收留却总觉得自己像个被嫌弃的人和女仆般对待……这个生活在边缘的她,就这么绝望的活着,生无可恋的活着。
妈妈失魂落魄地跌坐在门前喃喃自语:“女儿啊,我不知道为你安排的事都是你心底不愿意的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我都不知道你过得这么不开心。妈妈不知道啊!你告诉我,我改啊!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为什么不能像今晚这么聊聊天,什么都说呀!”
这大概是他们母女生平聊得最多最深入的一次谈话了,也是仅有的一次。而生前的这次对话充满着质问、回答、反驳,再质问、回答再反驳。一对母女之间,为什么爱到最后只剩下了对生活、和相互的抱怨?这种亲密关系中无法言说之痛,看了真的心疼。
很多人都有那样的经验,与最亲近人之间那些无从梳理也无从说起的纠缠,它以爱的名义,无痕无痛,经年磨损,早已面目全非。有人把这当常态将就的活着;有人把不满藏到心里,一丁点不如意就能把情绪引爆;有人只想逃离,身体或心灵的离开甚至有用生命来告别的。
这是个在自杀的语境下探讨爱的故事,杰西与妈妈之间的代际问题,是我们所有人的代际问题;杰西与妈妈共有的焦虑和孤独,是我们所有现代人共有的焦虑和孤独。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彼此,但当这种没由来的亲密关系就此建构了一生,你所有的一切都将与我有关,所谓的“血脉”,所谓的“爱”,就是那样扎实地存在着。
有朋友坦诚说自己和母亲的亲密关系很差,儿时的回忆让她/他无法和母亲心平气和的相处,可是自己又会忍不住的想靠近母亲。好似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同,会忍不住想从母亲那里获得温暖。于是一次次的找机会和解,一次次的调整相处方式。有幸运的人终于解开了心结,有的人找到了平衡点,有的人还是只能不远不近的相处着,跟刺猬一样,太近会受伤,太远会生疏。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可能无法理解求死的人,但是,一旦听到这样灰心的抱怨我会很认真的开解,也会很认真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到位。活在一个屋檐下,怎么能后知后觉家人是这样的绝望?
剧中母亲吼着,“妈妈需要你啊!你别走啊!”可是吼得太晚了……
看完之后,常刷手机的你,会不会放下手机离开屏幕,会不会想赶紧回家,抱抱自己的父母、家人、孩子,抱抱自己爱的人?
你开心吗?别忘了抱抱自己,看着镜子告诉自己:辛苦了,你值得拥有更多的美好的。
对,学着与自己握手言和!趁还有机会,好好爱身边的人吧,别等到太晚~
你愿意为我再活一阵子吗?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想和你一块去做……
《晚安, 妈妈》是玛莎·诺曼所有作品中上演时间最长的,1979年在百老汇首演便一举成功,1983年获普利策奖,后成为百老汇的经典保留剧目,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前后在德国、俄罗斯、芬兰、日本等国上演。
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