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路过一个办公室,看到几个人愁眉苦脸地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他们看到了我,其中一人拖着长尾音,喊了我一声。我一听就知道他们有事,问他们,怎么了?
他们挪了一个椅子,让我坐下。有同事闷闷地说,又断料了,正要开会讨论呢。我问,哪条产品线断了,另一个说,全线。
这些产品不属于我所在的部门,我对这些产品和产品线的了解也仅限于偶尔路过他们办公室时,人多看个热闹所得。
这个部门的产品类似耗材,门槛高,没多少竞争者,市场供不应求。同事说上个季度没交够货,这个季度看起来也很悬。
部门小,计划采购订单物料就X一人,她说别的部门库存周转率都提升的很快,库存控制的也很好,但这个部门的,天天断料,还很难看。
我哑然失笑。深呼吸平静了一下,缓慢地对她说,每做好一件产品发走,会消耗原料,也是在降库存。所谓周转率,只有当产线流动起来,转起来,有产品产出才有意义。
X眼圈红了,我知道最近她很难,被我一说又有点委屈,掉眼泪了。我问最近订单状况,旁边有工程师麻利地替她回答,说订单在快速上升,并且目前的产量和产能根本就跟不上需求。也就是说,即使物料充足,日日加班,还不足以满足需求。
所以,眼前大家全力盯供应商发货,货代运输,清关状况,光X一人盯着可能不够,需要多些人帮忙。好几个同事说,每人都分了部分的。
我知道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单位控库存政策,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压力之下,X没有留一些周期波动大的物流留够余量。
在市场需求旺盛,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上升期时,要做的是盘点关键物料供应商的产能,看如何安排才能追上。保质保量发货是第一优先级,库存可以往后放放。
对每个物料,要重新估算最小库存量,留够余量。对螺钉螺帽这些不能缺,但不值几个钱的,一次可以多订点,来回看,管理成本也是成本,何况现在只有X一个人,根本就顾不上来。
有个研发工程师问我是不是他们这个部门被边缘化,或者是其他国家的相应部门根本就不希望这个部门发展壮大啊。我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我想也不排除这种可能。跨国公司里各个国家的各个部门有竞争也正常。
这时X接到一个电话,说老板找她去解释缺料问题了,因为高层要知道总缺料的原因。
等X一走,有个工程师就和我说,刚提到的螺钉螺帽问题,他正帮着追料。连这个也缺,他也觉得不可思议。问过X,问她为什么这些小件都50个100个的买,供应商发货累,他们收着累,并且他觉得他这几天放下自己手头设计工作,为了追这些个螺钉螺帽特不值。
我说工程师帮着追追料,也好的。这样对供应链的了解会深入。了解后,要帮着建立一个动态自适应机制,这个工程师在行。另外工程师可以加快本土化。如果供应商都在国内,不用现在这样从世界各地水上漂的,天上飞的过来的话,时间上占优势是肯定的了,运输造成的质量问题有机会降低。
今天下午我又路过他们办公室,只有一个同事在那儿。我问他今天在生产吗?他说这几天都生产,还加班,不过明天又断了。
看来供应商也得加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