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行到那个岔口,一路往小溪,一路往凤滩。凤滩后来会去到,小溪是先就到了的。从那个岔口进去,绕着一个又一个山头转,左绕绕右绕绕,就到了小溪码头。码头处,有小巴接驳,可以直奔小溪村。小巴的路途,会先经过毛坪村,再经过通往雨阳村的鸳鸯桥。
五月的时候,我们走水路,在码头下了船,同伴的在毛坪的小学支教了四年的北京老乡,我们称着老师的,接着我们,带进了毛坪。那是一所完全小学,也是一所希望小学。很漂亮的白色建筑,在我们见到实物之前,已经从老师给同伴分享的好些个图片中见识过。
在教学楼的边上,有一个食堂和一座小楼。老师就在那座小楼里面,给我们接风。饭菜是在学校做杂务的一对夫妇准备,男的我们称为师傅,女的随男的称呼。准确地说,饭菜是女的张罗的,师傅先前跟老师一起在码头,接着我们和爱心人士捐给小学的饮水设备。
小溪里面,水很充沛。山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沿着一道又一道的山涧,欢快地奔跑。正是这台饮水设备与本地充沛的水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张力,让我们向老师抛出疑问。得到的回答很明确:山里的水,溶解的矿物质太多,很容易带来结石,用它可以净化一下,
帮到那些孩子,有更好的身体。最大的好奇,当然是老师如何从大都市,来到这里一待四年。那几天,我们待在毛坪,同伴得闲了,就去找老师聊天。更准确地说,是访谈。跟在他们边上听着,听了老师讲的很多的本地风土人情,很有趣,也有怀疑不是那么直接可靠。
就像,最开始就有问到的他最初何以来到这里。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算清楚,也算不清楚。听了之后,其实没法知悉他那会的初心。或者说,他觉得他透过那个小故事,已经清楚无误地言明了他的初心,但是在我这个旁听者的眼里,那个小故事,只是一个皮毛。
那一次,因为天雨,虽然同伴很执意让我去趟小溪村,看看那边的风景,实际他和我只去了一趟雨阳村。老师不得空,师傅车载我们到鸳鸯桥,我们在雨阳村里走了个来回。同伴先已经走到过村口,这一次我们走得更远一些。雨阳与毛坪,二者间的差异很鲜明。
毛坪是车辆沿着公路能够开到的一个聚集之地。雨阳是只能凭着路人的双脚沿着小径走到的一个哩哩啦啦的分散之地。一条蛮大的溪蜿蜒地行走在山间的谷地,雨阳村的人家,分成若干个寨子,串在这条溪上。来回走这一遭,我们涉水在溪上过了有十几二十来趟。
无论是在毛坪,还是在雨阳,有一条线,将我们和我们遇到的本地人串起来,那就是老师带过的那些学生。学生的名字和老师的名字,成了一种通行口令。谁家没有个小娃在读书?或者,谁家不认识个在读书的小娃?他们当我们是老师的朋友,他们也称我们是老师。
待毛坪村是第一次的去到小溪里面,来回都是水路。再一次的去到小溪里面是待小溪村,来回都是陆路。水路走王村,陆路走长官。待小溪村的时候,老师已经离开了小溪。同伴当着是把上次的那个欠缺补上。老师虽然不在,那条线依旧联系着我们和所遇到的人。
我们住下的那家店的老板,正是师傅的夫人的弟弟。他告诉我们,老师好些次,领着外面来的人,到小溪村住在他那。同伴在上次说起过,姐姐抓了一条蛇;这次和弟弟聊,得悉他以前更像个猎人。抛开他和她,他的如今在外当兵的儿子,几岁大时,和他一起抓过蛇。
在小溪村的时候,我们也去了一趟雨阳村。不像上次那样折返,这次是单向穿越,从小溪村翻山,穿过雨阳,走到鸳鸯桥,再沿公路走回小溪村。在鸳鸯桥那,有两条大的溪交汇,一条来自雨阳村,另一条来自小溪村,交汇之后伴随着公路,走到毛坪,走进酉水。
六月的时候,第二次进到小溪里面,毛坪的那所小学已经期末考完,将要正式进入暑假期间。小升初的会考成绩出来了,与过往几届相比,非常地不理想。老师在五月下旬离开了小溪,当时自己对他何以在那个时间点离开,而不是完整地画个句号:等到学期结束,
完全不能理解。到了这时,基本有了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老师已经预知了后来的那个不理想的结果;老师已经预知了即便自己再坚持那么一个月也于事无补。这当然只是一个猜测,关键的是:如果这时他还在小学的话,无论结果怎样,我们应该会再一次去到毛坪。
小溪-雨阳-毛坪,小溪里面的叁个村子,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小溪村是最发达的,那里之前曾经是小溪乡的治所所在,那里有好些的住店,可供外来的游人驻步。毛坪村有后起的小溪村的一点点影子,凭着那所完全小学。雨阳,一如既往地还是那个旧年代的村落。
同伴最喜欢看到的就是雨阳村,这吻合于他一再地去到湘西,所抱持的那个初心:乘着现在类似雨阳这样的旧村落还健在,乘着自己够健壮,赶紧去看看;不要等过了几年,现代的脚步或者旅游开发的脚步,将它们的本色统统地擦除掉或粉饰一新之后,无处可看。
自己很喜欢小溪里面,住在小溪或者毛坪,静静地待上几天,读读书,写写字,看看当地人如何生活,看看周边的山和水,找时间去雨阳走上一遭,那是一种对于慢生活的真切体验。等从小溪走出来,再回到人来人往的都市,忍不住心中起问:为何匆匆,这些人?
-----------------------------------------------------------------
作者:周惠来,完成于2019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