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有问题,一般是因为他听力有问题,他听不到东西,所以他的语言就得不到发展。可是有些孩子听力没有问题,为什么也说话晚呢?
在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比较典型案例,一个是我们小时候政治书上曾经出现过的狼孩的案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小城,人们在狼窝解救了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到了第二年小的狼孩死了,而大的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大狼女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不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无独有偶,在《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案例美国儿童金妮,在她牙牙学语的时候被有精神疾病的讨厌声音的父亲囚禁在一个小屋里,父亲不允许她哭和发出任何声音,否则就会用拳头和木棒打她。
直到金妮14岁的时候她的妈妈才发现她还活着,就带她逃离了被囚禁的地方,然后寻求政府的帮助,科学家觉得这是一个太难的的案例了,从此他们开始了对金妮的研究。
可是很不幸,金妮和狼孩一样,她会说一些词语,但是无法组成句子。
研究者们发现,孩子们可能天生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听大量的语言,并且有使用语言的机会,才能学会流利的表达。
婴儿更喜欢听到家人说话
大部分人知道宝宝出生之前和刚刚初生的时候是看不到东西的,但是他能听到声音。出生一天的婴儿就能辨别出妈妈的声音。
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研究,他们让婴儿使用奶嘴,当他们能够正常吮吸的时候,就开始播放声音,当婴儿听到新奇的和有趣的声音,就会加快吮吸的节奏,这个声音会持续播放直到他们的吮吸节奏恢复正常,然后再播放另一种声音,如果婴儿能辨别出现在播放的声音与刚才不同,他们就会再次加快吮吸的节奏,但是如果他们觉得声音听起来差不多,就会一直保持相似的节奏。
比起其他人的声音,幼儿如果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加快吮吸节奏,而且持续时间也更长,这意味着婴儿们能从其他声音中,分辨出自己妈妈的声音,而且他们也更喜欢这个声音。
科学家通过关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日常互动,在长达1300小时后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之一:家庭成员之间如果交流很多,就会说很多不同的内容,也会使用不同的句式和大量的词汇,孩子也就由此更好的学习语言。
怎么跟新生儿说话?
知道了跟新生儿说话的重要性,怎么跟新生儿说话就是一个必须唠叨一下的话题。我们要跟新生儿说点什么呢?
什么都说!什么话题不重要,重要的说和他们说话。可以谈天气,可以读故事,换尿布的时候说话,穿衣服的时候说话,放在床上的时候也说话。
说完一句话之后我们要给宝宝留出几秒钟的回应的时间,直到他们发出声音,或者做出某个动作,然后再继续说,等他们做出回应。
有位朋友留言说,他跟自己2个月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不发出声音,这是怎么回事。一般而言有些孩子爱说,父母一说话他就咿咿呀呀发出一些声音,有些还在则只是静静的看父母说。但是他们做的任何动作都意味着他们在“回应”你的对话。动动小手或脚,打个嗝儿,做个鬼脸,都是回应。回应的方式并不重要,也不一定得发声,做出一个动作也是极好的。
除了声音以外,你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暗示宝宝,轮到他说话了,可以跟他们进行眼神交流,或者是等他主动看向你的时候,你就可以睁大眼睛或者抬起眉毛。通过眼神交流,并且做出夸张的表情来跟宝宝进行对话。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一定要和宝宝说话,无论说什么都跟他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