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
120年前的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簇拥着一群围观砍头的看客,他们嗑着瓜子,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大声叱骂,争先看着台上的六位“忤逆之徒”人头落地。这六位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是维新变法的仁人义士。
时间再往前推268年,同样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他们正在向刽子手购买血淋淋的人肉,这人肉是刚刚从一位“通敌谋逆的将军”身上剐下来的,吃了他的肉便是爱国、便是正义。而那位“通敌谋逆的将军”,却是被历史证明的“明末长城”袁崇焕。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作为后人,往往只是站在了时间的上帝视角下才洞悉了真相,我们忿不平、感不公,而对于那些历史,仅仅成为了故事。
中国历来讲究的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但可笑的是,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像是半夜12点的敲钟,分毫不差。事实证明,在看过去时,我们是历史学家,是上帝;而看现在时,我们几乎都是菜市口围观砍头的看客。
我们永远呆在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看外界,我们一清二楚;而看自己,却永远无法跳出瓶口。因此,我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无所察觉的,即便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事物,也可能只是自我编织的迷幻。“真相自由他人说”,现在的历史永远掌握在未来人的手里。
如果说我们的命运,终将化作时间长河之中的一粒沉沙,那么这粒沉沙,在呼吸的此时此刻能做些什么呢?大部分人什么也不能做,甚至于混乱的湍流中浑毫不觉。
什么是乱世,什么又是盛世呢?东汉末年的皑皑白骨,也许刚刚还在过着炊烟小桥流水的生活;1940年大街上的一具尸体,也许刚刚还在盘算着去买些什么菜。混乱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在后人看来,是可怕的,不能忍受的,因为我们将这团痛苦具化到“国”的身上;而其实,时代的痛苦,散在每个人的身上则是碎片化的,正是因为是碎片化的,所以才使人浑毫不觉,甚至于麻木不仁。
如果说谭嗣同、袁崇焕之死,是信息闭塞的缘故呢?毕竟,在古代,信息极不发达,百姓所能据以了解的只能是口耳相传、官方公告。但是直至今天,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铺天盖地,真相就能了如指掌吗?很显然,并不是,甚至于谣言和揣测,更加肆无忌惮的传播开来。
有人会说,这是人性之恶,是缺乏规制和引导。不对。最根本的症结在于,我们自身所处的一个困境:我们永远呆在一个透明的瓶子里面。
回过头来,我们还要责怪那群生啖忠臣的看客吗?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
--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