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要写另外一本书的读后感,可是心里总在惦念昨天怎么在市场,在厨房,在路上,在医院写完文的。最后想了想,不纠结了,追随自己的内心,就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这两个星期真的很累,停掉了很多活动,也曾一度想过向小盼提出,因为母亲突发疾病,实在无法继续更文。可是,心里就是憋着一口气,就是不想放弃,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坚持到什么程度。
于是,把所有以前存下的文,能用上的都用上,现在自己的储备为零。怎么办?
除了写,别无他法。
写?心情沉重,思绪混乱,身体疲惫,怎么写?
那放弃?不。
好,那就和自己堵一把,试试“硬写”。
去他的写作仪式感,去他的结构分析,去他的字斟句酌,去他的排版设计。只要有一分钟,只要能想到一个字,就划开手机屏幕,点开讯飞:打字。
于是,前一天晚上,我把自己做的这个“疯狂”的决定深植脑海。
隔天早上六点半,赖了五分钟床就迷迷糊糊的爬起来,要给家人准备早餐。
刷牙时,我连眼睛都睁不开,可是脑子却开始在想今天的文写什么内容?对了,就写刚看完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读后感。决定好,就开始安心煮早餐,收拾床铺等家务活。
就这样,我在刷牙洗脸时确定文章主题为书本读后感。
吃完早餐,在去医院前,先去市场买菜,早上的菜最新鲜,煮起来也香。在去市场的路上,我拼命回想当时看这本书的感觉,看完这本书后自己最大的收获,想到了,就突然停下,打开手机,刷刷刷的把想法写在备忘录上一会用。
就这样,我在买菜时确定文章结构分四步,介绍作者,书本内容简介,自我感悟及推荐。
回家是一阵忙碌,错过早高峰上班上学时间点后,带着母亲打车前去骨科医院。出门前,我专门抽了几分钟时间把要写的书一翻乱拍,预防一会写文要用到。(嘿嘿,没想到后面真的很有用呢~)
家里到医院打车大概25分钟,上车后,我告诉了司机地址,然后让母亲留意路线,快到时喊我。紧接着,我就赶紧打开手机写下文章的第一个字。
写了不到五十个字,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坐车看手机会晕车……
懊恼的自己硬忍着想吐的冲动,只能关了手机,太阳穴抹了青草膏,闭上眼睛休息。
只不过,眼睛休息,大脑不休息,我不死心地默默在脑子里“写文”。
到了医院,排队等候。轮到母亲治疗时,我终于有了小半个小时的空闲!和医生打了声招呼,我便出去门外等候。此时不写文更待何时?
也不知道是因为在脑子里“写”了一遍,还是怎么地,我竟然滴滴答答的就在手机上敲个不停。
直到手机闹钟响起(我调了15分钟一次闹钟,得回去看看母亲物理治疗状况),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就站在楼梯口,这上上下下的不断在我面前,身边流动,进出的人们竟然完全没有影响到我。
由此,我证明了一件事:当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态时,没有任何东西能打扰到TA。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我站在医院楼梯口完成了四百多字。
母亲做完物理治疗,我们打车回家,我开始做午饭。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身体受刺激完全接受了我随时随地都要写两字的命令,我居然在做菜焖煮时,也很自觉的拿出手机,敲上几个字。
吃完饭,趁着母亲午睡,我抓紧时间备水果,糕点,下午要去两家医院,回家时肯定遇上晚高峰,最近又经常狂风暴雨,备点吃的,免得肚子饿难受。
同样,在做家务期间,我脑子也一直在想文,想好了,就马上拿出手机敲几个字。
就这样,大中午的,我边干家务活边敲出了一百多个字。
下午,同样打车,去医院,等叫号。在这期间,我一边写文,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母亲聊着天,谁知道,写到顺手时,刚好轮到母亲,只能硬生生的关闭手机屏幕,那感觉,比便秘还难受。
最终,在自己始料未及又惊诧万分同时还激动不已的时候,文章,在我排队等拿药时写完了。
写,写完啦?
想说的话都说清楚啦?
字,字数呢?够不?达标不?
最重要的,能看不?能拿得出手不?
我赶紧逐一检查。
还好,写完了,而且,好像还可以。
反正我想说的都写上了,我看得懂,字也达标了,读者…读者不管啦。
就这样,整篇文章以一种让我惊讶的速度与方式完成。
最后,晚上竟然还得到小伙伴们的鼓励和赞扬!我那个心里美的呀~~~
现在,重头回看整件事,有几点值得自己谨记:
1. 决定做一件事,便让大脑接收到最重要和最紧急的命令,并且不断重复,让身体也接受,这样,大脑便不会轻易让情绪出来捣乱。
2. 像“写作”这种输出,动手做的技能,其实真的可以在大脑里先“做”一遍,打一遍草稿。
3. 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有话说的题材写。如果当初不是真的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触良多,心理早已“有话可说”,只差“写”出来这个动作而已,再逼迫,自己也无话可说。不信的话,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试试………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别轻易放弃,每到快要喘不过气时,再努力一点,再坚持几秒,再尝试几次。
也许,不是因为有希望,有结果,有成绩,才去努力,坚持,尝试;而是因为努力,坚持,尝试后,才有了希望,结果与成绩。
人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