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贵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决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自我感悟:
洪应明先生,生卒年不详,大概是生活在万历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落魄,即使这样他也不曾改变自己心中的道德理想,这篇大概便是其对自己的告诫,也许他曾经也动摇过,挣扎过,但最终他选择了栖守道德,就像他所描绘的那样,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功名利禄不过是一时的快意,道德文章却是万古的功德。
杠精在线:
①道德是谁的道德?古人的“道德”多是一个“礼”字,是传统儒家的“仁义”道德,而不是最本真的道德。最本真的道德,其必然兼顾了所有人的需求而不会使任一群体或个人被强制失去。
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不取一毫而损天下,是以道。教化众生,使之明理,明德,明道,令不道者道,是以德。上下相合,阴阳相济,众生平等是以仁。兼相爱,交相利,人我一体,荣辱同心,是以人难即我难,人达则我愉,义也。天地有序,强不凌弱,弱不挟强,相敬如宾,使乱不生是以礼。各为其家,唯利是图,唯法以治,是失礼而后法也。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远道史。
所谓栖守道德,不过是仁义礼法的道德,不是本真的道德。
②所谓凄凉万古,是今人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呢?更多的人都是历史的小人物,是不在史书之中的。对于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小波纹甚至是被小波纹推动或者推动小波纹的不可见的小水滴,是凄凉万古可以约束的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圣贤之外,更多的是被种种裹挟而没有选择,难有作为的普通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怎么能用飞多高来衡量约束鱼的人生呢?
③君子不立危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事有轻重缓急。孔子背蒲之盟,言道:“要盟也,神不听。”可见栖守道德与权宜之计不矛盾。
④道德不是人言,不能外求诸人,而应当反求诸己。假如道德是别人的评价,那么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因为真相并不会被所有人了解,参考现如今那些多次反转的媒体与舆论吧。
立恒评:
以今时评古人,于古人不公,人是历史的人,必须要把他放到历史中去评价。
而由于历史资料的有限性与真伪的不可辨性,我们所认知的评价的人已不能和历史真人所等同,换言之:被人们所评价的人是评论人基于他已知的资料对一个历史人的评价,而不是对历史中的真人所做的评价。
明确了这一点,就不用再纠结真相是什么,我们求的不是真相,而是道理,是思想。
洪应明先生的道德确实有局限性,但那是时代的局限,不能归因于某一个人,更不能以此来攻讦一个人,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人是绝对完美无缺的,如果只有可知不可言完美无缺的道值得学习,那么人可以不用学习了。
中华文明史或许真的是一部远道失道史,但远道不是永恒远道,远道是为了得道。
文字,语言承载了文明。但在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文明的传承文字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一个人的文明不是文明,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明,支持文明,参与建设文明却并不简单。
人的天性是自然属性的兽性,身体的本能制约着文明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在本能的破坏性面前推动文明发展,只有不断降低文明传承的门槛,即普及知识(文明的结晶)和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来或引导或强制使其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建设文明)。
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只是暂时的,而且我们从未真正失去道德仁义。等到时机成熟,自然会复归到礼义仁德道,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简化文字,普及白话文,推广拼音,文化产业的兴盛都是为文明的崛起兴盛而做的努力。
故栖守道德即是克己慎独,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反求诸己,则动无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