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过来看!”
“我现在过不来,你讲给我听”
“不行,你一定要过来看!”
每当我和孩子之间发生这种拉锯战的时候,最后往往是我觉得走过去看一眼比较省时间,于是争执结束。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解读这个场景,我们可以这样看:孩子让我过来看,因为对他而言,只有看到了,才能讲清楚;而我却不觉得需要看,只要听听就能明白了。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孩子和我分别属意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是视觉型的,而我是听觉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应的学习类型
是的,学习类型,或者你也可以称之为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它讲的是一个人在学习任何新的知识、了解新事物的时候,通过哪一种感官得到的印象是最深刻、最能理解的。比如视觉型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刺激大脑的视觉皮层来获得新的知识,换言之,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人,一定要看到那东西才能了解、记住它。假设你要去超市买东西,你会不会把你需要的东西写下来带在身边? 如果是,你就是典型的视觉型学习类型;如果你需要不断重复你想要买的东西以便记住它,那么你就是听觉型学习类型;如果你在超市的时候,想像自己走在家里,每走到一个地方想到缺了什么,于是记起来该买的东西,那么你就是肌肉运动型学习类型。根据最经典的划分方式,人可以大致分成这三种学习方式,小孩子也不例外,甚至婴幼儿也是如此:
视觉型:亲子共读时,孩子是不是更喜欢看书上的画,而不太注意你讲的是什么? 孩子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他看过的图案、颜色等等?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是视觉型的,还会喜欢记下来刚学到的东西,喜欢手头总有纸和笔,学习的时候喜欢读详细的说明,等等。
听觉型:孩子是不是很喜欢听你讲故事,没有书在手上也无所谓? 孩子是不是很容易记得你说的话,喜欢重复你的话?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是听觉型的,会更喜欢听别人讲解新知识、而不是自己读,喜欢和人讨论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做功课,等等。
肌肉运动型:你是否觉得孩子很好动? 你在教他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坐不住,看似无法专心,你讲的时候他总是要摆动身体、或者摆弄手指、手臂等等? 这样的孩子需要动,学的东西要动出来,他才能记住。即使长大以后,这样的人也喜欢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走来走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聚精会神。
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没有错,不同的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东西甚至不一定是遗传的,爸妈和孩子的方式也很可能不一样,所以爸妈只有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他最适合哪一种学习方式,顺着他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在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孩子是视觉型的,爸妈就要多给他看一些视觉图片,比如教他学习数字时,给他看色彩鲜明的数字图片,这样他就学得快、记得牢。如果孩子是听觉型的,光看图片恐怕会学得很慢,爸妈需要不断的念给他听,这样才能加深他的印象。如果孩子是肌肉运动型的,爸妈就不应该强迫他坐下来不动,而是鼓励他动手去尝试,给他可拆装的玩具,教他新知识的时候,想办法用手、或者其它肢体动作比出来,这样孩子才学得快。
学习类型可随发育变化
小孩子不是一出生就能看出来他到底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而且他很可能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偏好某一个类型,过了一段时间,又变成另外一种类型了。这就要求爸妈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在他处于视觉型的时期,多利用视觉感官来帮助他学习;当他处于肌肉运动型时期时,就多利用肢体动作。
而小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每一种感官都在发育,如果爸妈发现孩子特别不善于利用某种感官来学习,也可以通过专门刺激这种感官来帮助他。虽说孩子对学习类型的偏好可能一直在变化,但是最终,当他到了国小中年级的时候,是会固定下来的。当他固定下来的时候,他可能对某一种学习方式有强烈偏好,那么从这以后,爸妈就应该以此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
而即使是同一类型里面,也还有不同的亚型。比如同样是听觉型的,有的人喜欢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把知识点自言自语的一直讲,而有的人喜欢对着别人讲。所以当孩子到了七八岁开始有固定的学习类型时,我们还可以将此细分为以下几类,爸妈如果能够更细致的了解孩子的偏好,就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视觉型:利用影像、图片、颜色、地图等等辅助学习
逻辑型:喜欢数学推演和逻辑分析,需要将事物分类才好学习
听觉型:学习时喜欢放音乐来帮助集中注意力;喜欢用嘴巴重复新知识以利记忆。
话语型: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说出来或者写下来。
讨论型:喜欢有人一起讨论、交流,帮助记忆、掌握新知识。
独处型: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学习,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更不喜欢被打扰。
肌肉运动型:学习时需要动、做事情、或者摸到东西,坐着不动反而会分心。
最后,爸妈还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很有可能是两种或者几种类型的混合体,也许他既需要图形、影像的刺激,也需要一边走动一边思考,而爸妈如果一味的要求他坐着不动的读书,反而达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