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这个话题的初始动机,来源于闺蜜COCO前两天在微信里面跟我说:女儿最近情绪不好,经常说觉得生活没意思之类的话。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如汪洋大海,偶尔风平浪静,常常惊涛骇浪,不足为奇,这方面的身心知识的普及已经较多了。但是COCO的女儿仿佛是不平情绪中低落的多一些,重点在“觉得生活没意思”。因为觉得没意思,所以情绪上有点蔫蔫的,不完全是阳光少年走路带风的那种状态了。闺蜜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如此,身边一些初中、高中甚至重点大学的同学们,也常有这种情绪低落,大好的青春时光里感觉生活黯然无光,在迷茫中度过自己最美的年华,真是太可惜了。于是在此整理一下,关于意义感的事——这件事本身充满了意义,不是吗?
好吧,这种深邃的话题,本身确实也让我着迷。
关于意义感的概念范畴,人们常念叨的是“生活没意思”,略查了一些文献资料,研究者们大都谈的是“生命意义感”。这“生活”与“生命”两个词一字之差,要不要做一些区别和澄清呢?这个说来就话长了,这次不表,我们就笼而统之谈“意义感”。(对生活和生命的概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南环瑾先生谈生存与生活》,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生命是根本,生存是桥梁,生活是目的,最后的责任是发展社会,繁荣祖国。)
1.
意义感是自己的生命有某种目标、意义和价值的感觉。
没有一个统一的意义和目标适用于所有的人生活,因此每个人必须自己在生命中寻找和建构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对生活的意义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促使沟通,并产生更高的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如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而与抑郁和负性情绪负相关。
哈佛大学著名的“幸福学”研究者本-沙哈尔认为: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看来,我们可以这样说——
意义感是感觉自己的生活或生命有目标、有价值、有意义的感觉;有意义感的人,情绪更积极,更愿意沟通,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更高,而且能更好地获得幸福感。
2.
关于本.沙哈尔,坊间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16岁的少年本.哈沙尔一直在追求全美壁球冠军的成绩,训练十分辛苦,但是,成为冠军的“胜利”让他坚持了5年,最终,他获得了“胜利”,全家人狂喜并为他祝贺。成为冠军的哈沙尔以为这种成功的喜悦感会让他感觉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然而,不到一天的时间,仅仅只是成为冠军的当晚,当他躺在床上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空虚感朝他袭来。他感到迷茫、恐惧、无助,泪水涌出,一种无边的悲伤难过让他无法体会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这件事促使他开始观察和访问那些看起来拥有持续的快乐和幸福的人,他开始阅读古代先贤的作品,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慢慢地,哈沙尔形成了自己的幸福观: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3.
近年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对家庭教育开始更多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对部分有专研意识,喜欢多问“为什么”的朋友,我会推荐一本书,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的《超越自卑》。
这本书第一章标题即为“生活的意义”。开篇第一句话是“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他说: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耳不闻,而只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将会发现:他有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都遵循此意义而行。他的作风表现出:他好像对某种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有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断言:我就是这个样子,而宇宙就是那种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以及他赋予生活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条重要的联系——职业、社会和性别,即人通过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贡献,整个人类一起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人在同类中互助合作、遵守规则,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角色;人通过对男女性别差异和共同创造生命这一伟大创造,使人类得以延续和扩展。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孩童,从呱呱坠地开始,已经在寻求“生活的意义”,并且在5岁左右的时候,形成“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从此之后,他会利用一张固定的“统觉表”(Scheme of apperception)来观察世界:用之前赋予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从而形成新的经验。显然,新形成的经验是在之前赋予的意义上形成的。
5岁开始,儿童形成的生活的意义有可能出现偏差,有些儿童在5岁之前遇到一些特殊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赋予了错误的意义,这将很可能导致儿童遵循错误的生活意义(或者无意义感,无意义感也是一种错误的生活意义)长大。
4.
阿德勒认为,三种情境——身体缺陷、被骄纵、被忽视——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
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心灵的负担很重,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除非有和他很亲近的人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他们自身引到别人身上。他们常常因为拿自己和周围的人比较而感到气馁,现代文化中,还可能因为同伴的怜悯、揶揄而逃避或加深自卑。这些孩子如果突破了自怨自艾的心境,讲注意力从自身转向社会,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意义感,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突破自身身体的缺陷,甚至比身体健全的人做出对社会更大的贡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被骄纵的孩子,很容易进入“自我中心”的错误意义中,从小被训练为“只取不予”,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和他人相处。他们觉得“生活的意义是——独占鳌头,被认为是重要人物,并获取心中想要的每样东西。”
被忽视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将构建一种“生活中没有友善”的解释。被忽视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未曾寻觅到值得他十分信赖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社会是冷漠的,不知道能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重,因此,他们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阿德勒在书中用了一个例子来解释童年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解释。如一个孩子在童年有不愉快的经验,他可能觉得“我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以保证以后我的孩子能生活得更好 ”,另一个孩子会想“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占尽便宜。世界这样对我,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第三个孩子可能会觉得“因为我拥有不行的童年,所以我现在做每件事情都是情有可原的。”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直接原因,人们一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困扰,经验过的打击会助推个体确立个人目标。
5.
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那么,他自然会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贡献的理想形态。
他会为他的目标而调整自己,
他会以他的社会感觉来训练自己,
他也会从练习中获得种种能力与技巧,
只要他认清了目标,学习即会随之而行。
慢慢地,他会开始充实自己以解决这三种生活问题——职业、社会和两性
6.
如果一个孩子,或者一个青少年告诉你说,“我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怎么破呢?
根据以上幸福学和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明白了,获得意义感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别人的利益、社会的福祉感兴趣,学会合作和奉献。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希望帮助你年幼的孩子获得充满快乐和意义的一生,那么你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生活在意义之中,你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合作与奉献,从自己做起,孩子自然会从你的合作、奉献的生活中提取属于他自己的意义感,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获得能力与技巧,从而真正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如果是一个青少年或成年人说“生活没有意义”,那么他需要一些机会了解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而是在于是否自己可以贡献给团体,从而为人类、社会和两性关系带来价值,他更需要机会去践行与他人的合作和奉献于他人。
7.
最后,以“动机在杭州”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意义感的缺失,确实跟爱有关。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婴幼儿时期我们与母亲的关系。
如果母亲是稳定的,充满爱意的,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安全的,
我们会愿意去探索世界,觉得这个世界有趣又有意义。
相反,如果母亲是冷漠的、喜怒无常的,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
并停止探索,相应的我们会缺失重要的意义感。
意义的本质是联结。它既可能是我们与他人的联结,也可能是我们与未来的联结。
人生就像一副拼图,每一块单独的拼板本身没有意义,
只有组成大的拼图时,拼板才能看到自己的意义。
这块拼板既可能是时间意义上的,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的联结,
也可能是社会意义上的,自己与他人的联结,
无论哪种形式的联结,都跟爱人与自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