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记——《大秦帝国》(七)

秦风低徊

秦国宣太后自裁后,秦昭襄王虽然已亲政,但朝政仍然掌握在人称“四贵”的穰侯魏冄、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悝、泾阳君嬴芾的手里。

特使王稽出使魏国,带着秦昭王的密令寻求才士。结果从魏国带回来一个扑朔迷离大梁人士张禄,从此开启了秦国秦昭王赢稷正式执政的阶段。

范雎改名张禄入秦,先助秦昭王夺四贵之权,归发于秦,还政与君,使得赢稷在继位四十二年终于亲政,并把秦国从君侯封地的复辟边缘拉回到商君法治的道路上;后献策“远交近攻”,重金贿赂各国特使,使赵国组织的联盟纷纷解除;兵不血刃,蚕食韩国,直逼魏国,让赵国倍感压力,使得三晋分崩离析。为白起的上党之战打下了基础!

同时范雎也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为报在魏国受的辱,利用丞相之权辱魏使,逼魏国交出丞相魏齐,迫使魏齐逃到赵国。私人恩怨纠于国事之内,大秦不再是秦孝公时的大秦!

正值秦国惦记上党时,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提出将韩国上党交与赵国。因此时韩国已弱,五万上党军队不足以抗衡秦赵任何一方,夹在其中受逼,不如早找保护国为妙。赵国接手韩上党,又与魏国联手,形成新的三晋联盟,在上党与秦对峙。

上党是太行山脉的一块战略高地,是阻止秦国东扩的天然屏障,历来是兵争要地,秦国东出必要越过上党高地。

秦赵上党对峙,布兵长平。秦国由白起全权布置用兵乃至有掌国之权。而赵国,当年战胜过秦军的赵奢之子赵括与老将军廉颇为是守还是攻发生了分歧。那个赵括,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可以想象的出,这场战争结果会是如何的。

秦军惯会搞突袭。第一战,秦王龁突袭抢夺太行南三陉(山口),险胜赵军。王龁大怒,忘记了白起只取三陉的叮嘱,又攻取了赵军老马岭防线,使得赵军中原本轻敌的心绪有了警觉。赵军又调十万大军固守上党。秦军白起只好重新布兵上党,将秦全国之兵压在上党。赵国也只留了两三万兵驻守北地,以防胡人匈奴卷土重来。此时,上党高地聚集了赵军五十余万大军,秦军五十八万大军。两国都压上了举国之兵,这是要来个旷古大战的架势!

对峙三年,流言开始在赵国流传开来。说战神白起染重疾将不久人世,传秦军不惧老廉颇,独怕马服子赵括。传言虽不实,但三人成虎,赵孝成王居然就信了。于是赵国军用冒进的赵括换下了老成持重的廉颇,迫使廉颇蔺相如离赵去了楚国,正好又中了秦国的计谋。

真是替赵国担心,长平之战应该不是输在实力上,而是计谋上。赵国外交上虽然有蔺相如,但蔺相如为人刚正,不会玩弄阴谋,而且又是先王旧臣,不受赵孝成王的待见。而秦国有个从魏国来的范雎,惯会玩弄权钱交易,倾全国之力买通韩魏,用伐交之策,分化了赵国的盟国。虽然当年景监同样用秦国财产贿赂魏国公子仰,但我个人还是敬重景监而鄙视范雎。

相对于赵括的豪气勃发,白起低调谨慎得多,毕竟是举国大战!白起对赵军的评语是四长四短。四长:轻猛剽悍,随身足食,久守求攻,主将气盛;四短:攻战心切而弃壁垒,倚仗随身军粮忽视军炊粮道,攻坚器械不足多赖弓弩长刀,主将轻敌偏颇一谋。白起对秦军提出的破敌十六字方略是:以重制轻,以退制进,断道分敌,长围久困。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最悲壮的一场战争,五十万对五十八万。赵括主动出击的第一战就注定了冒进的失败,虽然赵括意识到指挥的失误,但为时已晚。接下来赵军的情形更令人唏嘘,粮路被秦军切断,突围失败,求援无果......然而赵军没有屈服,一直在突击冲锋,直至赵括战死。看到这里,不禁泪目!剩余二十万赵军投降,然而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赵国悲歌!!!

面对二十万赵国的降军,秦王、范雎、白起乃至整个秦国都不知道如何处置。收编不可能,那些都是赵国的勇士,不会轻易归秦;放归赵国也不可能,那还是一支有生力量;遣散为民更不可能,征战多年的秦国无力承担他们的衣食需求。

秦王、范雎在白起上凑如何处置降军时,都不愿担当一个字:杀!!!杀降,自古是兵战之大忌,“杀降不祥”是深深烙印在天下人心头的一则军谚,但白起还是为秦国担起了杀降的罪责。然而秦王一道班师令,使白起一战灭赵的战略前功尽弃,白起长叹:“老夫承担一错,何堪君王再错也!”。

白起大病,秦国再发攻赵之兵已是错失良机。此时六国终于从秦国杀降之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再次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军,使得秦军连败,退守函谷关。白起拒绝再领军出战,被秦王罢黜,在回郿县故里途中被逼自杀!旷古名将成国殇!

《金戈铁马》的结局:即墨围城六年,齐燕皆弱;上党大战三年,秦赵皆弱!君心不当,终使秦风又低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