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4 月 15 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烈火之中,巴黎圣母院塔尖轰然倒塌,无数人为圣母院玫瑰花窗焚毁而惋惜。
直到一年后的现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一周年的话题还是占据了微博的热搜,大家还在关心巴黎圣母院的修复进度,讨论种种修复方案的优劣。
然而,在中国,称得上世界级文化的遗产的文物,也在默默的面临时间侵蚀。这些损毁未必有大火那样戏剧,也没能成为国际性话题,可能都算不上大众话题。
2020 年 3 月 9 日,法国巴黎,巴黎圣母院修复和重建持续进行中。2019 年 4 月 15 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
大家会热烈讨论焚毁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而国内的文物安危,只有借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带来话题热度,大家关心的似乎也是修复技术的精致,而不是损毁和修复的背后,与时间相抗的拳拳之心。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调查,中国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全国共有 50.66% 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 [ 1 ] 。
作为一家特殊的,展品和游客没法保持距离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这座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同样面临这样的危机。
01 敦煌,美丽而脆弱
莫高窟于 1987 年入选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评价是: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 492 个洞窟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对莫高窟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应该会知道莫高窟曾遭到过多次残酷的掠夺,大量文物流散。
但其实即使悉心保护,从敦煌研究院成立起到现在,时间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敦煌文化遗产都在默默受损。
2018 年 9 月 29 日,甘肃敦煌,莫高窟。壮美的敦煌吸引了无数游客,但也面临着保护的难题
敦煌的美面临着威胁。
" 敦煌的女儿 " 樊锦诗不无忧虑地说," 莫高窟开凿于距今六百至一千六百年间,仰仗气候干燥和人迹罕至,老祖宗的创造才得以留存下来。如此高龄的莫高窟,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因素,已经非常脆弱 " [ 2 ] 。
不用说人为的破坏或者照相机闪光灯的毒害,就连参观的游客多了,对敦煌莫高窟泥塑和壁画都会是一种破坏。
敦煌二 258 窟南壁上层《五百强盗成佛》,这样精美的画作是历史的巨大财富
研究发现,每 40 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 7.5 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温度升高 4 ℃。而这几个指标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导致壁画褪色甚至剥落 [ 3 ] 。
如果封闭洞窟,当然能更好保持文物的原貌,然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多少游客跋山涉水慕名而来,只为了朝圣他们心中的敦煌文化。
2019 年 7 月 11 日,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莫高窟,是无数人心中的艺术圣地
开放,是为了更好的弘扬。
但是开放,也意味着 " 破坏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当地文化部门一方面担忧莫高窟文物,一方面也要满足大家游览的要求。因此,给出了非常严格的参观标准。
通过对人均参观占地面积、每批游客参观时间、参观洞窟数量等指标测算,文化部门决定:开放洞窟不能小于 13 平方米、每批游客不能超过 25 人、莫高窟的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为 3000 人次 [ 4 ] 。
2019 年 8 月 20 日,甘肃酒泉,暑期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旅游持续火爆,游人如织
这种条件下,文化部门担惊受怕,游客也玩得不够尽兴。
游客来敦煌,想要看到文物要过好几关。
首先,买票就是个难关。限制数量的预购票往往一抢而光,现场排队买票也总是买不到。
就算买到了票,能进的洞窟也只有有限几个。而且,每进一个洞窟之前,游客都要排上几十分钟的队。就算进了洞窟,也不敢在洞窟里停留太长时间。
无数人怀着观摩中国传统艺术的愿望来到敦煌,但连壁画是什么样都没看清。
02 技术,解决保护和弘扬的两难
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其实很早就认识到了科技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希望用数字技术来减少莫高窟的游览压力。
他们在 2006 年建立了数字中心,从 2010 年开始开始已经完成了 120 个洞窟的摄影采集,保存了很多壁画最美的样子 [ 5 ] 。
数字敦煌的网站,采集了 30 个经典洞窟,你可以在网上看到敦煌的高清壁画 / 数字敦煌
只是图片再美,也是二维的,敦煌却是活的。
技术的发展,华为河图的 AR 地图应用,让敦煌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河图系统的英文名是 "Cyberverse",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 Cyber(网络),一个是 Universe(宇宙)。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展示的是对虚实融合世界的愿景。
AR 正式的名称叫做增强现实技术,按最简单方式解释,增强现实就是将二维或者三维的虚拟对象,叠加到真实的世界进行显示 [ 6 ] 。
通过华为现代科技 AI 算法,虚拟模型可以与真实点进行云合成,建立一个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虚拟三维数字地球。到那时,这种技术将不仅仅局限在手机上,而是用于汽车、家居等多个方面。
华为河图总工程师罗巍在上海外滩使用河图,天空中出现了烟花和锦鲤
如果你在开车,河图系统不仅可以帮你辨识现在的路况,还会帮你显示视线遮挡住的建筑,甚至建筑后你看不见的汽车,现实中看不清的,在数字世界里都是透明的。
像科幻电影里那样,现实和虚拟失去界限的世界,可能真的离我们没有那么遥远了。
如果你看过《钢铁侠》《碟中谍》这类强调高科技元素元素的电影,里面那种在展示图像同时,可以标注实时分析数据的屏幕一定让给你留下过很炫酷的印象。
而现在这种技术已经从电影里走向现实了。
说回敦煌研究院。
其实,华为河图的应用始于敦煌,也是因为他们一直看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扬。
就拿华为核心产品和技术的命名来说,给手机芯片取名麒麟、人工智能芯片取名昇腾、路由器芯片取名凌霄 …… 这些名词都来自遥远的、中国传统古书记载。
不是套用名词那么简单,每一个命名都有深刻的含义。比如鲲鹏云服务,名字取自《庄子 · 逍遥游》,不仅能象征着处理的飞速,更能让人联想到数据世界的 " 扶摇直上九万里 "。
同时,华为在为自己的核心技术注册商标时,选取了中国古代志怪奇书《山海经》中的意象。比如昆仑、腾蛇、当康、饕餮、青鸟 …… 科技产品不再是冰冷的金属黑,而是插着古人想象的翅膀,有了文化底蕴。
而这次传播敦煌文化的黑科技 " 河图 ",名字即出自于上古经典《尚书》。
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让河图的首秀选在了文明的瑰宝敦煌。
就像敦煌研究院院长所说,保护文物是要让人更好的看到。在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这一点上,河图在努力靠近这个目标。
来到敦煌的游客,在感叹敦煌文物之美时,也会有一丝遗憾。历经千年,虽然多了一层历史的韵味,但饱经风霜的敦煌艺术品早已不复盛年面貌。只能打着小手电照明的观看条件,也给艺术品的美打了折扣。
而 AR 能为敦煌带来生机。如果你扫到一幅破损的壁画,AR 系统会把它完好如初的样子呈现给你。黑暗中看不清楚的壁画,在洞窟外,AR 技术也能展现它的全貌。
作为融合虚拟和现实边界的技术,AR 不止可以完整呈现古代艺术品现在的状态,更可以打破历史和现实的边界,呈现艺术品历史上最完美的状态,把游人带回隋唐的历史现场。
就连那些从不示人的洞窟,游人也能通过 AR 技术完整的观赏其中文物。于千百年后得以窥见其完整风貌,这是历史艺术爱好者的福音。
除了再现文物鼎盛时期的风貌,AR 还可以让文物活起来。
九色鹿、飞天这些敦煌最让人熟悉的文化名片不再静止在墙上。通过 AR 技术,你可以选择和它们的虚拟形象合影。
给每个 " 人 " 和敦煌文化互动的机会,而不是单方面的瞻仰膜拜,这样的文物展览才是把 " 人 " 放在中心的。
除了在厚重历史底蕴的敦煌,在时尚浪漫的上海,现在同样可以通过华为河图,感受到上海南京路不一样的风情。
在华为河图世界中,南京路不止是上海繁华的代名词,更是将其过去和未来交织其中。上海的近代史从这里开始,上海滩的风云一直在这里变幻。
你伸手向天空,能触碰到游来游去的锦鲤,看到满天的烟花。
把镜头转向外滩的建筑群,这些记录着时代的建筑又重新焕发了生机。100 多年前建成的上海海关大楼钟楼上,标记着外滩十二时辰。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字林西报大楼都打出了复古的招牌,仿佛从未离去。
不管是年轻还是厚重,外滩都给你人文的温柔与浪漫。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每一座城市,每一处古迹,都能通过 AR 技术的滤镜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情。
我们对异乡的风景文化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沉浸于文化魅力之中。
你以为只是换个方式看地图吗?不,你看到的世界,体验的旅行,都会不一样。
03 从河图开始,让科技做更多的事
人类文明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艺术并不是静止的,只供人观赏,它还是一泉活水,哺育着接下来无穷无尽的创造。
百年来,许多画家、雕塑家,在敦煌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多新的艺术品。
科技也同样参与到艺术的再生产中。就像河图,绝不仅仅是把敦煌拍下来,更是以全新的形式展现敦煌的壁画,让艺术不仅可观看,也可以感受、可以沉浸其中。河图中的敦煌,同样可以看做是新的艺术品。
从华为河图中跑出的九色鹿,已经不仅仅是 " 壁画艺术 ",更是科技艺术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 · 福楼拜曾经预言," 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于山顶重逢。"
真正科学与艺术的顶峰,我们都难以预测。但华为在科技与文化保护上的努力,却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艺术在山顶重逢时可能的样子。
有河图敦煌的先声夺人,我们就可以去想象,这一技术应用在其他场景将会是什么样子。
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不再是幻想。当你手持华为 P40,打开河图,看到的可能是个新世界:
泰山顶上,不仅有日出云海,还有封禅时的雄伟肃穆,同一处景色,你能看到历史风云变幻;
杜甫草堂,不仅有曲径通幽,还有杜甫苍凉的背影,同一个景点,你能看到一代诗圣的困顿漂泊;
河西走廊,不仅有城关古迹,还有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忘记的古诗词,能在河图里看到。
2012 年 10 月 04 日,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和湖泊共存奇观。自然已经如此美丽,但用河图,你还能看到更美的图景
文化与艺术的创造往往依赖想象力,而科技会拓宽我们想象力的边界。
就像河图,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传说中,无数后人还在用自己的智慧,探索这一神秘的古老文化。
《尚书 · 顾命》记载,伏羲统领天下后,黄河里出现了一只 " 龙马 "," 龙马 " 背上的斑点和天上星河遥相呼应,伏羲受到了启发,创作了八卦。而这与上天呼应的斑点,则被称为 " 河图 "。
后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阐释并再创造河图。《山海经》中记录的 " 大人国 ",在河图中演绎成 " 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天地同死生 " 的神祗。
汲取着河图洛书的灵感与养分,中华文明演绎出原始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炎黄始祖文化、《周易》学、夏商周青铜文化、宋代洛学理学 …… 在古人无边的想象与思考中,从河图延伸出的一条条线,通往了思维的天际。
我们无数古老的文明,都诞生于古人无边的想象力中。
不管是《山海经》、鸿蒙、鲲鹏,亦或是河图,都是古人为我们搭建的奇幻世界,传承千年,扎根骨血。
在一个文化璀璨、想象力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世界中,人们会去畅想,鲲鹏到底有多大,扶摇而上几万里;也会想象着腾蛇、青鸟,到底存不存在;河图所折射出的宇宙,又是什么样子。
在一个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司,华为黑科技,是真正用科技,抵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光怪陆离的想象。
它尝试去还原想象中巨大无比的鲲鹏,在云水间遨游;它试图把被遗忘的神话,带入日常生活中,抬手即可有神兽;它从古人的想象力中获取灵感,变成美的创造,平凡小屋也可以变成桃花源。
在中国的文化意象中,河图既是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景象,又是探索无穷宇宙的象征。
华为河图既保有中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厚重文化期待,又有用科技探索文化奥妙的初心。
在这份初心下,我们相信,不管被时代的车轮以怎样的速度裹挟前行,科技仍然可以与文化共舞。远方照耀近处,近处也能照亮远方。
题图画家:张渔
手稿:九色鹿
[ 1 ] 人民文摘 . ( 2014 ) . 过半文物在博物馆烂去?
[ 2 ] 人民日报 . ( 2001 ) . 留住莫高窟
[ 3 ] 文汇报 . ( 2010 ) . 敦煌研究员:莫高窟北区或许将不会对外开放
[ 4 ] 瞭望 . ( 2010 ) . 坚持莫高窟文物管理体制不动摇
[ 5 ] 澎湃新闻 . ( 2010 ) . " 数字敦煌 " 五一上线,可全景漫游 30 个经典洞窟
[ 6 ] 周忠 , 周颐 , & 肖江剑 . ( 2015 ) . 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 . 中国科学 : 信息科学 , 45 ( 2 ) , 15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