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成年人?
有人说,年满18岁就是成年人;
有人说,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就是成年人;
也有人说,能够自己做决策并付诸行动,懂得并遵守普世规则,才算是成年人。
虽然众说纷纭,但成年人需要独立,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成年人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否则举步维艰。
这三个生存法则,都是妥妥的精华。
1.泡菜效应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同样的蔬菜放入不同的水里浸泡几天,拿出来煮熟之后,发现味道不一样。
心理学称其为“泡菜效应”,指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难以抗拒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人的性格、素质和思维方式等会有明显的差别。
大到国家、城市、行业,小到家庭、小区、公司,远到喜欢但不认识的偶像,近到非常熟悉的朋友、同事,这些都是环境的组成要素,都会对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时间长了,你就会慢慢地变得和最亲近的人一样。
一方面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一方面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而不同的环境,往往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今年4月,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发布公告,原集团首席人才官蒋芳接任公司总经理。
这位从农村走出来、毕业于普通一本的姑娘,当初因找不到工作加入了马云的创业团队,一度只能做做杂事。
无论市场和公司如何起伏,她都一直坚守在阿里,最终成为身家几十亿的集团高管。
如果当初没有误打误撞成为阿里的十八位创始人,而是进入其它的行业或者公司,说不定蒋芳现在也会跟很多类似背景的人一样,还需要为几两碎银拼搏。
人们总说,选择大于努力,战术上的勤奋无法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突破环境的局限,除非换一个。
如果你一直在努力,却始终无法达成目标,不妨先看看目标是否超出了环境的限制。
2.刺猬效应
刺猬在天冷时会靠拢取暖,但需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心理学用这个概念来比喻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无论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互之间都应该保持“亲而又疏,密而有间”的关系。
不过分热情,保持分寸感,是成年人的一条社交基本法则。
既不能让别人随意越过自己的边界,也不要随便越过别人的边界,彼此间保留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奇葩说》曾经讨论了一个有些“鸡毛蒜皮”的话题:“室友总是不经同意用我的东西,该不该跟ta撕破脸?”
有过集体生活的人们,一下子就被勾起了回忆。那些曾经被不问自取的晾衣架、洗面奶、零食和电脑,一瞬间就在脑海中回放千百遍。
只不过,有的成为加深感情的助剂,有的却是不堪回首的过往。
很多年轻人春节宁可独在异乡也不愿回家,原因之一是烦恼于熟人社交中常常被模糊的边界。尤其是长辈们出于好意的“关心”,总会让他们感觉被冒犯。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一种点到为止的默契。
适当的距离和分寸更有益于维护彼此间的情谊,也更有助于保护彼此。
3.边际效应
一个人在饿的时候,你给他一个烧饼,他会很感激你,并且会觉得很好吃。
再给他第二个、第三个时,他会觉得还不错。但当给到第十个时,他会觉得恶心,甚至反胃。
就像在办公室帮大家跑腿买下午茶一样,一开始没人愿意动的时候,你自告奋勇地说“我去”,大家会很高兴,会说你人真好。
但是当你第四次、第五次去买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会习以为常,甚至把它当作你的份内事。如果有一天你有事走不开,很少有人会理解,大多只会埋怨。
同样的事情,做的越多,带给人们的满足感越少,这就是“边际效应”,又叫“边际递减效应”。
过度的付出,别人会习以为常,然后由感激过渡到索取,再产生过度依赖和贪心。一旦没有了无偿的获取,就会抱怨甚至忌恨你。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同样的事情做得越多,得到的成就感和价值会越来越少。原因,“唯手熟尔”。
如果你感到受困于人际关系,可以试试改变相处的方式;如果你发现自我成长停滞,可以去接触新的领域。
新颖,往往是效用最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