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周六休息的机会,今天读完了本书最后三章的内容。在后三章中,作者分别介绍了大势思维、兵法思维和“慢即是快”。
如果说本书前四种思维——思维逻辑链、换位思维、可视化思维及流程思维聚焦于“术”的层面、属于工具范畴,那后五种思维(包括前面已经介绍过的生态思维和系统思维)就是聚焦于“道”的层面,属于格局范畴。
一、大势思维:与天地同力的思维方式。
与宏大的趋势相比,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借助趋势的力量才能在人生中顺利前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大势思维”。
与所谓的“风口”、“热点”不同,趋势是因为某种内在规律而导致的未来的大概率或者必然走向。
关于形成趋势的规律,作者阐述了马太效应、科技进步、政府规划、人口变化,让我感觉受益良多。
二、兵法思维: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胜负手。
在这一章里,作者阐述了《孙子兵法》中三条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影响力的理念:
1.先胜后战。
取自《孙子兵法.军形篇》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它告诉我们不要莽撞盲目,先算清楚胜败再行动。阐述这个理念时,作者还介绍“凯利公式”,为这个理念打上了一个很好的数学补丁;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取自《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理念让我们高瞻远瞩,不要等到情况变得显而易见、不可扭转才发现,而要见微知著,从一开始就不出现微小的差池,最典型的就是不要受制于人,要时刻掌握主动权。
3.胜可知,不可为。
取自《孙子兵法.军形篇》中的“胜可知,而不可为也”。这个理念告诉我们,要敢于出击,更要能够等待。要搞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无仗可打时要耐得住寂寞。
三、慢即是快:如果没有背景、缺乏资源,该如何逆袭。
很欣赏作者在这一章开篇的一段话:在这个鼓吹少年得志的时代里,我更崇尚大器晚成。对于出身平凡、缺乏资源、没有背景的人来说,专注做好一件事才是大概率的生存之道。慢即是快,这是技术,也是心法——我觉得这段话几乎就是我自己几十年职业生涯的写照。
在本章的第四节,作者送给读者一个精神图腾——三国时期的司马懿。
年轻时读《三国演义》,喜欢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关羽、赵云的武艺高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崇拜司马懿的格局和大智慧。他的一句“”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对我的为人处世带来了巨大影响。
但作者在这一章里对司马懿一生经历的描述,更让我感动和敬佩,司马懿用他的智慧和结局完美诠释了“胜可知,不可为”及“慢即是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