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保健品,在国内可谓是一个很流行的产业,几乎每个街区都有那么几个做保健品的门店,还有无数线上线下的微商和个体在从事此行业。不同于早年,如今的保健品行业不再专注于打造单一产品,比如早年风靡一时,广告贴遍街头巷尾甚至猪圈的某大牌口服液,还有专治亚健康的神奇药水。当下流行的是在一个商标下衍生出多个种类的产品,液体固体兼而有之,既可以分散产品推广失败的风险,又能灵活地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保健品行业的从业门槛并不高,没有学历和从业资格审查,男女老少皆可投身,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保健品推销员的销售套路就是夸大其功效。有多夸张呢,基本上除了疑难杂症,没有他们的产品预防不了的病。这么一来,原本生产批文是卫食准字的保健品被不良的推销员宣传成特效药品,而上当的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妇女。其中中年人大都是被忽悠当了代理,而最终消费者以老年人居多。
然而我们的疑问是,保健品真的管用吗?恐怕大部分情况下是不管用的,尤其是对那些身体已经出现状况的人,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但是对于健康状况尚可的人群,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他们服用保健品后可能会感觉自己身体状况出现积极的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一个医学现象,叫安慰剂效应,也叫伪药效应和假药效应。指的是病人或者服药的人在不知道治疗是假的或者无效的前提下,依然坚信其拥有杰出的疗效,结果真的获得一定疗效的现象。其实就是病人自我心理暗示身体会好起来,这种乐观的情绪给他们的身体带来的积极效果。
保健品行业的从业者们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健康身体的渴望,通过大肆宣扬某些食品对身体健康的超常功效来哄骗消费者尤其是健康状况江河日下的中老年人来达到赚钱的目的。而很多情况下所谓的疗效也不过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对于保健品存在的必要性我是持积极态度的,毕竟安慰剂作用也算是一种积极的效应,对于有些悲观的人来说,如果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适当使用保健品能够给他们的生活重新带来希望,那也未尝不可以试试。
但是很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保健品从业者们都被暴利冲昏了头脑。有些人为了赚钱而走上了拉人头的直销或者传销模式,有些急功近利者更是在极短的周期内将几万元的产品推销给被洗脑的老人,以致引起家属和社会的反感。老人们不舍得吃穿,承受着通胀带来的贬值好不容易攒下点棺材本,结果竟然被保健品推销员们打出的廉价感情牌所迷惑,心甘情愿地买下这些疗效可疑的食品和化妆品(鱼肝油,鸵鸟油,钙片,膏药和胶囊等等)。
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除了因为保健品商家无良,老人单纯易骗,也是子女对家中老人缺乏关爱造成的。购买巨额保健品的老人们往往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遇事不愿意和子女商量,被坑后不但不会索赔反而急着替商家和自己隐瞒消费金额甚至找借口开脱,为的是避免家人的指责。这是许多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出事后为自己找借口,不将错误的行为进行合理化心理暗示。因此如果发现老人们出现不正常的保健品消费后,请不要一味指责,那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要和颜悦色地引导老人们说出实情,然后再由年轻人带着证据去商家和有关部门处维权方能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