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8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艾 叶
高一(12) 徐清越
她翻开那沓略显破旧的泛黄牛皮纸,翻出一包干燥的艾叶和一封信。
在纸上艰难攀爬的歪歪扭扭的字迹,是母亲透着浓重乡音的叮咛。她呼出一口气,将随信寄来的艾叶拿起,仿佛看到隐匿其中的母亲削瘦的身影。
“艾叶烤热了,烫脖子,一天三次,千万不要忘了……隔壁二大爷的侄女,就用这个治好的病,千万不要忘了,一天三次……”母亲的字迹深深嵌入信纸,一遍遍地叮嘱。
作为繁华时代的赶潮人,她信奉西医,小病就要开水送服一口药片或打一两天点滴,对中医嗤之以鼻。在看到母亲这封千里辗转的偏方时,在艾叶的清淡香气里,忽然间,眼眶有点潮湿。
她只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偶然地发了一条抱怨。而母亲,这个不会打字的人,却为这寥寥几语牵肠挂肚,托人送了这一封言词殷切的偏方。她本是不信的,将这封信读了数遍后,倒打算试试。
不为别的,就为这艾叶上的水痕,为母亲力透纸背的局促的几句劝告。她似乎都能透过这些,看见母亲在初夏微凉的露水里,趟过家乡大片的水塘,细心寻觅粗壮的艾草,拨出、摘叶、晒干、包好,带着担心叮嘱回乡人,好生放置,带给她在城里辛苦工作的女儿。
偏方大多奇奇怪怪,怕是在考验采摘寻觅者的诚心吧。心诚则灵。敷在脖子上的艾叶包,让她心里热呼呼的,仿佛在母亲心里暖好了,再递过来的。母亲寄来的信里不说,但艾叶的温度,里面融着母亲满满的叮咛,一点点烘热着她。
良言一句三冬暖。她虽不是身处三冬,但母亲的语言,融在艾叶里,让独自在外打拼的她真切地感到了暖意。那不是苦涩的药,不是冰冷的金属医械反光给她的,是如母亲体温般。她心里清清楚楚,只要往后退一步,就能像个小女儿,躺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听见母亲温柔关切的乡音。
用了几天母亲的偏方,自觉颈椎舒服多了。她却没有习惯性地发朋友圈,而是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封信,请了几天假,回乡去看母亲。
她将信亲手交到母亲手里,陪着她去塘里趟水摘艾叶,顺手采些嫩嫩的芦苇叶,回去包粽子。艾叶旺长,端午也就到了。
水确实很凉。母亲削瘦的身影隐在高高的艾叶里,几乎成了一支艾草。只有带着喜悦的乡音,引着她跟上。
清香的粽子交给提供偏方的老中医,那位老者连声推辞,又关切地询问她感觉如何。声声纯朴的问候令她如嗅艾叶。乡村老中医伸手搭住她的手腕,是西医给不了的温暖触感。
母亲这一封信,在她满心世态炎凉里栽下了数株艾草。初夏的微风吹散艾叶的香气,也裹挟来声声远方的乡音。从此之后,她迷上了中医细细的滋养方式,仿佛艾叶烤热后遍屋的香气,仿佛母亲一句句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