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在北京转车的大学生们,请不要浪费难得的假期,玩几天再回去也不迟~
看见北京
多年以后,终究有一个理由来把我所路过的北京写下来,叫做-看见北京。
记得大一那年寒假,和学长学姐在北京转车回家,列车到站的北京西站,出站的时候,第一眼遇见的北京,空气中夹杂着帝都的大气磅礴。公车上第一次看见故宫的模样,想着什么时候能在北京好好地玩一遭。
后来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在北京转车的时间,都能去几个景点玩一下。没想到这个习惯一直留到了现在。从前,觉得北京有太多糟糕的地方,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房价高、不好租房等等,以至于在大学时代就曾断言,毕业后绝对不会到北京就业。
从2012到2016,花了5年的时间才读懂一点北京。以一个过客的视角、游玩北京,解读北京这一座城。
北京的大妈大爷很热情,每次去旅游景点,虽然手里拿着导航,也会问上一句“您好,哪里怎么走”听着熟悉的京话,有种故乡的感觉,特别亲切。
最熟悉的地方是机场车站
来北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转车,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在北京歇歇脚,缓解一下路途的疲惫,更多的是为了去各个心仪的景点。
北京西站,从南方开来的列车终到站,有过太多转车的记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老乡坐车到北京。后来,每年回家,由一批人变为三个人,再变为两个人。最终成为一个人来来往往的站点变成了机场,西客站的回忆也就留在了大学时代了。
北京站,有开往北方的列车,每年和好友在此分开与相聚,睡过很多个车站周围的小旅店和连锁酒店,有每年必吃的“好功夫”香汁排骨套餐,也有经常打包“吉野家”的鸡排饭。
课堂上老师说过,北京站是开国十大建筑之一,许多年过去了,北京站翻修过,主体建筑依旧是那个模样,一个学姐说,她小时候来北京的时候,玻璃还是那种有“玻璃泥子”的推开式窗户,如今已经变为通透式的大玻璃。
北京西站到北京站,是北上回家。北京站到北京西站,是南下求学。
四年后,大学毕业,这一路线也悄然变化。
最平民的旅游景点
北京的旅游景点特别平民,但是也要收费,基本上每个公园都要象征性地收取几块钱的门票费用,因为有皇家的人光顾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像某些旅游城市,一个公园门票可以收到几十元这样子。毕竟,首都财大气粗啊,不是旅游城市,五一十一这些节假日故宫长城这些历史纪念性质的景点可以井喷。据说故宫某个大殿外的大理石塌陷了几公分,可以想象有多人踏过呀~
还有一些景点,终有一天会去到的。其中就包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城,每次都因为长城太远了,自己又太懒,行程太赶,未能成行。还和大学好友G约好了,大学毕业那个暑假一起去北京潇洒,一起爬长城。后来,G去了北京找了一份英语签证的工作,因为工作坑爹,回新疆工作了,而我继续南下广州,开始求职。当然,我们两个如今谁都没有去过长城。
其实,长城,我是见过的,在火车上,北京开往家乡的火车上,见过。火车在长城里缓慢地移动,大山里蜿蜒前行。心里有遗憾的是还没爬上去罢了。
那年北京的轨道交通还没有涨价,公交最便宜刷卡只要四毛钱。那时候我很胖,在北京坐地铁去圆明园,进站时,差点被夹住,被大妈嫌弃。后来被写进游记中,想想都觉得好笑,不觉得羞耻,这就是一种旅途的故事吧,如果没有这些细小的事情发生,那么以后拿什么回忆旅途,仅仅是固定的照片嘛,我觉得不够。
北京地铁,真的超级拥挤,庞大的地下轨道交通已经把紫禁城地下连城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这是中国超级轨道交通。听好友S说过,阿姨的同事的笔记本在坐地铁时被挤碎了,也是吓到宝宝了。这次从北京回来,还特意挑了个下班高峰期坐地铁到机场,还好,大部分还没有上班,还好,不是上班族经过的那几个站,还好,也是在大城市挤过地铁的人。
一直都认为在北京工作,租房子是个难题,得租到几环去,最害怕住地下室了,高中毕业后,没有回家享受应有的三个月假期,反而留在县城里打工,住的就是学校旁白的地下室,潮湿且狭小,只有一个窗户的向阳房间还被房东换到了被阴面。所以,不选择北京就业,还是怕住逃不掉地下室的命运。好在,现在居住的城市没有地下室这一说。至今,都在心里留有一定的阴影,不知道面积是多少。
北京有很多个偶像在那里,也有很多个朋友亲人在那边。想想就觉得北京,没那么陌生,反而是现在这个城市,除了公司同事,没有几个好友在,真应该哪天出来聚聚,毕竟都在一个城市,把自己搞的如此孤独作甚?
在北京漂着的人被称为北漂,在横店漂着的人称为横漂,而我应该算是广漂。那天在首都机场,突然特别感慨,我们这些离家的人,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回家,和父母见一次面。想想就很难受,究竟哪一天可以
团聚,可以不用隔着几千公里,虽然可以经常视频电话微信,但节假日只有春节才回去一次,真的很不舍。网上有人统计,一年回家一次,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只有三十几次了,我知道这是夸张的,但夸张中也有很多现实。
在北京漂着的人,终究会有那么一天,要么有能力把父母接到工作的城市,要么回家乡工作发展。我想这是很多在外打拼的人的想法吧,我们无法陪伴父母一辈子,但至少在有生之年可以陪伴左右。
未来,三年,五年,十年,八年。
是个未知,或许是个计划。
还有北京的文化,北京的脸谱,北京的冰糖葫芦,北京的王府井,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