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天上的流星突然划过夜空的现象,有一种相同的古老说法。天上的一颗流星陨落,意味着地上的一个人要离开人间。
把宇宙中的星辰,与地球上的人类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更为直接的还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就这样,聪明的古人把宇宙和人类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宇宙和人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的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都不算丰富,但这个问题在我脑海纠缠了很长一段时间。
偶然有一次,我站在服装超市的试衣镜前,看到镜子中形形色色来回穿梭的人影时,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间又想到了这个问题,宇宙和人类莫非是一种“镜像实映”的关系?仔细想下去,虽然有诸多漏洞,但是,并非没有一些使人相信的理由在里面。
理由之一,人类从何而来,依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猿猴,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来。且不说这种说法的诸多疑点,那么猿猴从何而来,最初的生命从何而来,当今科学家的解释——来自那一滩温热的生命汤。朝下继续追问,科学家把答案交给了阳光和时间。显然,这并不是令好奇的思索者满意的答案。宗教的说法更为笼统模糊,上帝是造物主,是他创造了万物生灵,当然也包括高级动物人类和最初的生命。这同样让无神论者难以接受。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生命从何而来?人类何时从何地而来?
即使是知识最渊博的科学家,也无法准确回答这个充满神秘的问题。
同样让科学家难以准确回答的神秘问题还有一个,宇宙的起源在哪里?宇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科学家绞尽脑汁地推测思考,发明了一个词——奇点。这个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的奇点,被科学家说成是宇宙的起源点。然后,又推测出一个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即137亿年前,一次突如其来的大爆炸后,就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浩瀚宇宙星系。这对于天文知识粗陋的我们来说,无疑像痴人说梦话,可信度不高。尽管他们依据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或者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方程式得出的结论,依然缺少足够的可信度。
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太多了,连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也被近年来发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推翻了。那么,你怎么能保证,你的奇点假说和大爆炸推测,有一天不被新的理论所推翻呢?
所以,从两者神秘的无法解释的起源来分析,我们不妨把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看成一对“镜像实映”的关系。
理由之二,虽然不能准确算出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但是个体的人是有寿命的,每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间,最终都会以死亡消失的形式与这个世界告别,无一例外,除了留下的骨骸,甚至,若干年以后,骨骸也会消失。仿佛他们不曾来过这个世界。不过,有些人,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他们宝贵的文化思想,和高贵的精神灵魂。虽然这些东西都是触摸不到的,但它们又是确实存在的,它们的价值都是沉甸甸的,有分量的。
同样,宇宙中的星球,不管曾经多么炽热明亮,耀眼辉煌,都有能量耗尽的时候,当一颗恒星的光亮和热度逐渐熄灭的时候,它会把星球表层的躯壳抛离到宇宙中,形成星云,剩下的内核,变成白矮星,又变成黑矮星,直至渐渐熄灭,冷却后,成为暗物质或暗能量,飘荡在宇宙的角角落落。在茫茫宇宙中,仿佛这颗恒星,不曾存在过。
故而,从星球个体和人类个体,都有一个相同的生命过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成一对镜像实映的关系。
理由之三,人类的存在的终结点,在哪里?它当然是绵延无尽的。因为“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要生命在存续,人类就能无休止的繁衍下去。
同样,宇宙也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你所能说出的时间,和想像到的空间,宇宙全部都能囊括于其中。所以,又有一种叫“宇宙在生长”的理论假说。你看,在我们对宇宙空间观测范围的拓展中,总是不断涌现出新的,未知的星体和星云系。
在人类的未来中能映照出宇宙的未来的影子。地球,就好比是一面镜子。人类站在镜子前,看见了镜中的宇宙,也映出了镜中的自己。宇宙通过地球这面小魔镜,看见了镜中的人类,也映出了镜中的自己。
因此,我们可以把人类和宇宙看作成一对“镜像实映”的关系。
此以上,有三条虚妄的理由。它们能支持我异想天开之观点。你若不相信,权且当我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
当然,你若反驳,还有很多明显的破绽,不待你们提出,我先总结阐述一下。
首先,生命的存在是建立在宇宙提供能量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类依附于宇宙这个环境而存在。宇宙的能量从那里来?宇宙的存在是建立在什么东东提供能量的基础上呢?反过来,就不能成立。这一点不能够形成“镜像实映”的关系。
其次,把人类当作宇宙的镜像,或者说,把宇宙当作人类的镜像。你忘了把地球作何处置?别忘了地球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最后,人类和其它动植物,都有繁殖后代的能力,生命个体与后代是一种平等存在和接力延续发展的关系。但在宇宙中的星球个体间,找不到类似的伦理关系。不要拿恒星与行星之间的关系来说事。行星明显不是恒星的后代,况且,恒星和行星间也不是平等存在的和接力延续的关系。
思考是一种乐趣。以上这些理由和破绽,还需你自己深思之,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