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运营中的增长思维与思维层级理论应用
今天中午去吃饭时,他们都点了外卖,只有我一个人出去吃饭。本来打算随便找个饭馆吃了再回去,但因为没有提前说明要在店里吃,所以老板就默认给我打包了。我也只好把饭打包带回公司。
回公司的路上大约有500米,这一路上我边走边思考一些问题。突然脑海里冒出了一个问题:运营的本质是什么?紧接着又浮现出一句话——“做数据,给亚马逊看”。之所以会想到这句话,是因为在我整个运营推广的过程中,所有决策几乎都是围绕数据展开的。确切地说,一切都是以增长为核心,围绕数据来做决策,最终也是“做数据,给亚马逊看”。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如何打造以增长为核心的数据标签?这就涉及到很多增长指标,比如月度销量、售出率、仓储利用率、库容、评论数量、层级评分、账号评级、IPI(库存绩效指标)排名、平均退货率等。这些指标都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而且都是以增长为评判依据。每个指标从最初的数值到每个评判周期的增长幅度,都是可以量化和追踪的。
评判周期为一周,也就是说,每周各项数据都需要有所增长,才能让平台注意到你的链接,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增长思维。
此外,结合前几天学到的思维层级理论,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可以分为六个等级:
第一层是环境层,也叫“怨妇层”。这一层的人习惯将一切归因于外部环境,典型表现是抱怨家境不好、领导无能、遇人不淑,把他人的成功归结为背景和运气。
第二层是行动层,也叫“行动派”。他们认为有问题就要努力,哪里不足就更努力。典型表现是把加班等同于产出提升,认为员工不努力才导致公司亏损,陷入“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执念。
第三层是能力层,也叫“战术家”。他们的核心理念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典型表现是善于分析问题根源,主动学习新技能,优化策略。例如,门店业绩下滑时,会尝试社群运营、直播带货等新方法。
第四层是BVR层,也叫“战略家”。他们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优先解决核心问题。典型表现是企业家制定价值观,驱动企业发展方向。
第五层是身份层,也叫“觉醒者”。他们主动定义自己的身份,比如说“我在建设城市”,而不是“我在砌墙”,并构建自驱的BVR体系。
第六层是精神层,也就是“领袖型”层面。这一层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典型表现是以利他为原则,用信念影响和改变现实,比如乔布斯那种“改变世界”的使命感。
在这6个层级中,我认为自己处于BVR层,也就是战略层面。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一点在我刚开展推广时就深有体会。
首先,我以用户画像作为首要决策依据,将目标群体定位为女性,并最终确定了以紫色、粉色、黑色为主体的推广方案。随后,我制定了"先推大词,再推小词"的战略,并根据产品类型优化了标题、五点描述、图片和高级A+页面。同时,我还优化了备货策略,从而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营体系,为后续的成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