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手机的合理性
手机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聊天,娱乐,购物,学习,工作等等。判断手机使用是否合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手机的工具价值,一个是是否影响到使用人的根本利益。
二、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现状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使用手机,有些同学使用手机的时间短一些,有些同学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老师把同学使用手机的情况分成了四类,第一类,同学用手机的时间比较少,学习占用时间多,学习比较好。第二类,同学可能偶然受到老师的批评,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基础一般,会用手机放松自己。第三类,同学基础差,但是还是愿意去学校,应付作业,创造性的玩手机、追剧、玩游戏。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没有良好习惯。第四类,同学不想学习,觉得学习困难,学不会,想让自己舒服点,视手机如命,沉迷游戏,除了游戏,别的事情都烦,自我否定,没有信心,没有办法负责,得过且过,混日子黑白颠倒。
这第一类同学到第四类同学他们的状态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反过来,要想推动孩子从第四类同学的状态变成第一类同学的状态,更是需要我们漫长的时间学习,通过我们学习成长,影响孩子。
手机只是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显示器,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孩子。
沉迷手机最基本的原因
1、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太大,选择手机释放压力。
2、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太少了,就从手机中获得。
3、强大的网络世界可以找到自己的需求。
三、了解家长的现状(家长的心态)
家长总希望孩子少玩或不玩手机,总是和孩子说、协商、规定,家长有自己的标准。孩子自己也有自己的标准,玩多久自己心里也有个尺度。家长要求孩子,控制孩子将会发生冲突,引起孩子心里不舒服。家长与孩子辩论,家长认为手机影响学习,家长认为学习是唯一的,这是一个潜在的炸弹。
家长认为做事情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做事,不看手机专心去做。家长经常督促、提醒孩子,这种方式其实没有什么效果。家长唠叨孩子,导致孩子厌烦家长,家长传递给孩子的感觉,是我担心你的学习,我担心手机会耽误你学习,孩子会不痛不痒,其实家长应该区分,这是谁的责任?家长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要让孩子产生他被你控制的感觉,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我相信你能做好,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责任和孩子的责任分开。把心态转换成:谁的事就是谁的事,自己负责。
当孩子在哪方面做的不好时,家长会强调孩子的不足,把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找出来,这是不对的。家长总是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视而不见,认为这是正常的,总是盯着不好的,这是错误的。家长需要转变上面的方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去努力,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如果认为好是常态,不好是不正常的,那么我们就会一直挑毛病,成了“找不足”专家,这样给孩子的感觉是“我不行”,强调孩子的不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孩子被怀疑、被挑毛病,孩子就有匮乏感,就没有力量,这样孩子就不会改变。改变思维方式:不要看不好的,认为不好是正常的,这样就不会挑毛病。
家长要使用亮点原则(确认放大原理),通过鼓励孩子给到孩子力量感。家长的正确心态:对没有做好的事情视而不见,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家长当感觉孩子听懂之后,就希望孩子马上做好,希望孩子说到做到。事实上,从说到到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当孩子制定了目标计划,他们制定的计划一般都高于自己的能力,而有的家长目标更高,这样的话,如果孩子实现不了既定目标,就会找到我不行的感觉,就会自我否定,所以家长不能定太高目标,而且要帮助孩子降低目标。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目标是从40分提高到80分,那么家长应该给孩子降低目标,能保持在40分就及格,如果40分提高到60分就很牛了,如果40分提高到80分就太了不起了,家长的心态转换认清过程,了解过程的复杂性,缓发性,增强孩子的可行性。孩子很多时候都不了解自己,作为家长,要了解认清过程的复杂性,给孩子降低标准,让孩子不要产生我不行的概念。家长通过学习成长,了解孩子的自我观念,否定他的自我否定,肯定他的自我肯定。家长鼓励孩子:孩子,你玩游戏的时候玩这么认真,做别的事情肯定也很认真,游戏玩的好,别的事情也能做好。
四,了解孩子的成长方向
作为家长,虚心了解孩子的现状,用心理解孩子,这样是正常的,调正亲子关系,传递爱,让孩子感受我们的爱,相信家长的改变,相信家长的爱,产生期待,开始实践,家长确认调整,形成习惯。爱和感恩是孩子改变自我的力量,家长持续学习,家长了解孩子的现状,自己的现状,理解孩子激活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状态,给予爱。
王小青202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