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段父子间的对话你是否感觉很熟悉并深有同感呢?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孩子和父亲反应近期的心情)
父:“怎么回事儿?”(刨根问底的追问)
子:“学校学的都是一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我当年也有这样的同感,可是现在觉得这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好为人师,站在自身角度批判孩子想法的错误)
子:“我已经耗了十年了,难道那些X+Y能够让我学会修车吗?”(孩子烦恼的具象化)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父亲角度的价值判断,父亲已经暴走,怒目而视)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的同学乔伊辍学修车,现在收入相当不错,这才有用呢。”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都来不及。你不会喜欢修车的,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工作。”(最普遍的家长式教育,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必须听。)
子:“我不知道,但是乔伊现在很成功。”
父:“你已尽力了吗?这所高中是名校,肯定不会差,你成绩不理想,肯定是自己没有努力。”(好为人师,价值判断,没有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想法,一通批判。)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养这么大,我和你妈牺牲了多少?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中途辍学。”(仅仅是孩子一次简单的沟通,问题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层次了。)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父:“你应该多看书,少看电视,远离手机。”(好为人师,价值判断,在父亲角度否定孩子。)
子:“爸,哎~算了,多说也没有用。”
这位父亲可谓是用心良苦,但并未真正的了解孩子的问题,自始至终,这位父亲都是站在自身角度去批判和否定孩子的想法,让我们听听孩子可能想要表达的心声。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我想引起注意,与人谈谈心事)
父:“怎么回事儿?”(父亲有兴趣听,这是好现象)
子:“学校学的都是一些不实用的东西。”(我在学校有了问题,心里好烦)
父:“我当年也有这样的同感,(又提当年,可我不想翻陈年旧账,谁在乎他当年求学什么样子,我只关系自己的问题。)可是现在觉得这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时间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但愿我说得出口,把问题摊开来谈谈)
子:“我已经耗了十年了,难道那些X+Y能够让我学会修车吗?”(那我说的详细点吧)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他不喜欢我当修车工,不赞成休学,我必须提出理论依据。)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的同学乔伊辍学修车,现在收入相当不错,这才有用呢。”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都来不及。(糟糕,又要开始说教)你不会喜欢修车的,(爸,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你有问过我吗,只是你不想让我修车)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工作。”(大道理真多,有完没完。)
子:“我不知道,但是乔伊现在很成功。”(乔伊没有念完高中,可是混得很不错。)
父:“你已尽力了吗?(又开始顾左右言其他,但愿爸能听我说,爸,我有事儿和你说。)这所高中是名校,肯定不会差,你成绩不理想,肯定是自己没有努力。”(哎,又转移换题了,我想说我的问题。)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我有根据的,不是信口雌黄。)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养这么大,我和你妈牺牲了多少?(又是老一套,想让我感到羞愧,。学校很棒,爸妈很了不起,只有我是笨蛋。)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中途辍学。”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你们只在乎自己的所得和面子,你们根本不了解我。)
父:“你应该多看书,少看电视,远离手机。”(问题不在这里,爸,你根本不明白我的问题,讲也讲不通,不想跟你深入谈了。)
子:“爸,哎~算了,多说也没有用。”
这对父子沟通的例子充分显示了有效的沟通是多么困难,了解他人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更多家长会站在成人角度和孩子说教,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想要说什么。他们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最爱孩子的人,自己给孩子的规划就是最好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需要强制孩子执行就可以,等孩子长大了就能明白自己的苦心。
错了,错的很是离谱,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还未长大,就和家长出现无法逾越的鸿沟。
家长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全权操办,而是引导孩子成长,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同等的地位,一对一沟通,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有这样才能够深层次了解孩子所想,帮助孩子做出更好的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