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的记得十四年前我的高考成绩:551分,超出当年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整整50分。那一年因为数学试卷被泄题,采用了备用试卷,难度陡然增加,很多高考生考完数学抱头痛哭包括我。分数出来却还可以,刚刚好96分,折算成百分制,刚好及格。好像就是从那一年起,我的人生一直在追求及格,不再用尽全力去拼,总是在将就。
毕业十年参加同学聚会,来的人其实并不多,十来个左右。从前在网上看段子,说愿意参加同学聚会的人一般都是混的还可以的,要在同学聚会上来刷存在感。一问,还真是。经过十年的积累,大部分的同学在一线城市都有房有车了,甚至有人在北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买第二套房了。妥妥的千万富豪。我默默的叹气,暗暗决定以后的同学会还是不要参加了,免得深受打击。
同学聚会给我的冲击很大,有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到底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明明十年前,我们的起跑线好像是一样的?
至今,我还没有想明白差距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却有了一些想法:
1、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大学毕业后做的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极大程度影响了我们以后的发展。在帝都买两套房的其实也不是土豪,只是把第一份工作选择在了北京,自然而然在北京买房生子。而帝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远胜其他城市,她跳槽的机会要比我优越很多,逐渐成为我可望而不可及的榜样。
2、自身的定位。一个人是否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跟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有很大关系。由于家庭出生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获得稳定的工作,这导致了我最终选择考取公务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认为稳定压倒一切,我希望能够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开展我的人生。
3、懒惰。纵观能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勤奋不息的。我致命的缺点是懒惰,很多事情只想不做,只独有焦虑而不采取实际的行动提升自己,作出改变。
今天,是我在简书创作的第一天,我认识到我的焦虑也认识到部分原因。或许这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