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让我很为难,甚至有一点恐慌。在思考与想象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亲和与疏离,尤其是疏离。我既是善于思考和想象的,也是不长于思考和想象的。
我经常思考和想象。因为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史类的。当我读自己喜欢的书时,真的可以做到不眠不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也善于想象,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等,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怎样的意境,人物是怎样的,情感又会如何。这几乎已经成了本能了。读书时也会思考。看了《哈姆雷特》,会拿它和《赵氏孤儿》比较一下。反复读过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之后,会分析下人物特点,作品结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有时兴之所致,还会写点读书笔记等等。
但是,上述这些,联想得多,想象得少。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的思考和想象经常就不知到哪儿去了。经常在听朋友聊天时,神游物外。她们说些家长里短,嫂子小姑子婆婆等等,我听得索然无味,觉得既然这些事让人心烦,那为什么还要一遍遍地唠叨呢?所以,他们说他们的,我入耳不走心,既不思考更不想象。
到了自己的生活,也是这样,有什么事就去做,哪来得顾及这个顾及那个。管好自己的就行了。一般只停留在听人家“说什么”上,也会注意到“怎么说”,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很少去想,更不用说去想一想“为了什么这么说”了。我的原则就是,想要什么直接说,别绕来绕去的,别暗示,别影射。这样时间长了,一度觉得自己情商低,也觉得自己和生活有一种疏离感,这属于情感隔离吗?
也有思飞万里的想象的时候。有一次,吃葡萄干,就想:它从哪里来的?隔着我有多远?谁把它摘下的?是姑娘还是老妇?在哪里做成了葡萄干?是阴干还是晒干?是现代的机器加工的吗?谁把它运送到这儿的?用的什么车?走了多长时间?那棵葡萄,什么时候开始发芽的?刚长出来的时候,有多么嫩呢?春风,夏阳,秋雨,冬雪……它经了多少?葡萄是什么进化来的?空见葡萄入汉家,是张骞带来的吗?从河西走廊进入的中原吗?葡萄是裸子还是被子植物?最早最早,单细胞怎么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呢?经历几十几百万年,才有今天的样子吧?一口下去,几百万年时光的沉淀呢,何其有幸!珍惜!这样想的时候,很专注的,想完了,觉得特别充实,满满地来之不易,一定要惜缘惜福的感觉。
对书本的亲和,对生活中具体人、事的疏离,这也算是对立统一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