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父亲的家“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这似乎也是小说中传庆家的真实写照。
黑暗,冰冷,似乎是传庆的世界的关键词。
“他家是一座大宅。他们初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院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工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一个打杂的,在草地上拖翻了一张藤椅子,把一壶滚水浇了上去,杀臭虫。 屋子里面,黑沉沉的穿堂,只看见那朱漆楼梯的扶手上,一线流光,回环曲折,远远的上去了。”这就是传庆的生活环境,只有古墓的荒凉与压抑,黑沉沉,也死气沉沉,这里没有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与品鉴,主人内心的粗陋和鄙俗暴露无遗。
与之相匹配的(或者造就这种环境的),是传庆父亲的生活方式。其父聂介臣的生活重心,就是与其妻(传庆后母)终日于烟榻之上吞云吐雾。“他父亲聂介臣,汗衫外面罩着一件油渍斑斑的雪青软缎小背心,他后母蓬着头,一身黑,面对面躺在烟铺上。”家里的网球场“很少有机会腾出来打网球。多半是晾满了衣裳,天暖的时候,他们在那里煮鸦片烟。”家里的主要社交方式之一,是和姑太太,舅老爷之类的亲友打麻将。身处民国时代的香港,他们依然停留在遗老遗少的生活世界里。
比外在环境更暗冷,怪异的,是扭曲的父子关系。
聂介臣对其子可谓“刻毒。”挨打应是家常便饭,“他的耳朵有点聋,是给他父亲打坏的。”言语暴力也是生活日常,父子相见,就是各种训斥,贬低,“他呀,连男朋友都没有,也配交女朋友。”“谁说她看上你来着?还不是看上了你的钱!看上你!就凭你?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你趁早给我出去罢!贼头鬼脑的,一点丈夫气也没有,让人家笑你,你不难为情,我还难为情呢!”“你再不学好,用不着往下念了!念也是白念,不过是替聂家丢人!”成年后的生活尚且如此,童年的苦难可想而知。
据说有这样一种训练大象的方法。大象在很小的时候,主人很细的绳子把它栓在很细的木桩上,小象为了争取自由一次又一次挣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若干次失败后,小象再也不会挣扎了。因为它以为永远也无法挣断主人套在它身上的绳索,它从此失去了信心。等它长大以后,主人依然用很细的绳子把它栓在很细的木桩上,它也不会挣脱绳索,离开半步。它不是挣不断主人套在它身上的绳索,而是挣不断主人套在它心上的绳索。
如小象般的习得性无助,这就是父亲的管教方式带给传庆的深入骨髓的“礼物”。
而父亲之所以视传庆如寇仇,是源于对传庆已去世的母亲的恨。因为他母亲“从来没有爱过他父亲。就为了这个,他父亲恨她。她死了,就迁怒到她的孩子身上。”传庆别无选择地生在聂家,自幼便开始承受父亲各种身体的,精神的暴力,二十岁的他身形“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眉梢眼角却又有点老态”。在父亲眼里,传庆是一个“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常有的表情是“睁大了那惶恐的眼睛,呆瞪瞪地望着他父亲看”,即使挨打时也是如此,这令父亲“感到愤怒与无可奈何,私下里又有点怕。”
而传庆自己,认为自己是除了母亲之外又一只屏风上的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传庆也能看到自己的所谓 “未来”:“总有一天……那时候,是他的天下了,可是他已经被作践得不像人。奇异的胜利!”谁的胜利?传庆的吗,他终于在时间上战胜了父亲,取而代之?然而这更像是父亲的胜利,父亲成功地将传庆变为精神上的残废,成为一个扭曲的“不像人”的人,父亲的精神意志将与传庆同在。
传庆看不起父亲,痛恨这样的自己,痛恨这样的生活,然而,“他发现他有好些地方酷肖他父亲,不但是面部轮廓与五官四肢,连步行的姿态与种种小地方都像。他深恶痛疾那存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亲,但是他自己是永远寸步不离地跟在身边的。”
“跑不了!跑不了!”这是传庆痛彻心骨的感受。他彻底放弃了(在各种意义上)逃跑的念头,如此他才能与自己,与自己的生活共处。就如一个在寒冷里呆久了的人,被冻木了。麻木了,也就习惯了。“索性完全没有避免的希望,倒也死心塌地了。”
在冰冷中久了,传庆的眼和心似乎也结了冰。他活在封闭里,也活在极度敏感的深深的自卑里。他在学校没有任何朋友,不爱看见女孩,“尤其是健全美丽的女孩子,因为她们使他对于自己分外的感到不满意。”似乎也无法忍受别人的快乐,以至于丹朱说“你……你老是使我觉得我犯了法……仿佛我没有权利这么快乐!其实,我快乐,又不碍着你什么!”别人的任何美好,都只能加深他对自身生活的冷的感觉。
然而,由于命运之神的垂怜(抑或残忍),一束微光,射进了他灰暗的生活。
与活泼可爱的同学言丹朱的相识,让他无意中发现了其父言子夜教授是早已去世的母亲当年的心仪之人。这个发现让传庆死寂的内心有了波动,他以为“二十多年前,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有脱逃的希望”,就是他母亲嫁给言子夜,他成为言子夜的孩子。言子夜成了传庆心中的理想父亲,他在身材秀拔的言子夜身上“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长袍的一种特殊的萧条的美”,与之相比,终日卧于烟榻的聂介臣何其猥琐!
通过丹朱之口,他还发现了另一种亲子关系:“他弄不惯有个女儿在那里随班听讲,他怕他会觉得窘。还有一层,他在家里跟我们玩笑惯了的,上了堂,也许我倚仗着是自己家里人,照常的问长问短,跟他唠叨。他又板不起脸来!结果我向他赌神罚咒说:上他的课,我无论有什么疑难的地方,绝对不开口。他这才答应了。”这种温暖,亲密而平等的亲子关系,应该也是他向往的吧。
发现自己的生命曾经还有另一种美好的可能性之后,传庆开始在臆想中重塑自己,确切地说,是塑造理想的自己:“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他比起现在的丹朱,一定较为深沉,有思想。同时,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 积极,进取,勇敢。丹朱的优点他想必都有,丹朱没有的他也有。”他当然也知道有一种坏的可能:“譬如说,他母亲和言子夜结了婚,他们的同居生活也许并不是悠久的无瑕的快乐。”但是他拒绝接受,“这一切对于他们的孩子有不良的影响么?不,只是好!小小的忧愁与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传庆主动屏蔽了所有可能的缺陷,将自己的“如果”编织得完美无缺。
而现实里面,却是他认为浅薄无聊的丹朱享受着本该属于他的一切!这使得“他对于丹朱的憎恨,正像他对言子夜的畸形的倾慕,与日俱增。”
而彻底戳破这肥皂泡般脆弱而完美幻觉的,是言子夜的严厉批评。“他父亲骂他为“猪,狗”,再骂得厉害些也不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的一句话就使他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
梦想越完美,破灭就越残酷,落回冰冷现实的传庆显然无法承受这样的落差。他内心的暗冷再次占了上风,把自己的受辱归咎于毫不知情的丹朱。圣诞夜,丹朱的开解和示好的言行,起初被他理解为高高在上的怜悯和蔑视,继而在将她适才的言行回味了一番之后,将之视为丹朱爱的表白,从而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感情进行报复:“他恨她,可是他是一个无能的人,光是恨,有什么用?如果她爱他的话,他就有支配她的权力,可以对于她施行种种绝密的精神上的虐待。那是他唯一的报复的希望。 ”
可是,言家人的那种温暖明亮的生活对传庆太有吸引力了,“他不要报复,只要一点爱——尤其是言家的人的爱。既然言家和他没有血统关系,那么,就是婚姻关系也行。无论如何,他要和言家有一点联系。 ”理想的父亲言子夜已不可得,那就退而求其次,传庆只想无限接近那束光,被照亮,被温暖。而丹朱的爱就成了他逃跑的唯一的,也是全部的希望和途径,“丹朱,如果你同别人相爱着,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可是对于我,你不单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父亲,母亲,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天地。你是过去与未来。你是神。”
对于单纯(而不免有些虚荣,浅薄)的丹朱而言,这种“爱”里有太多的角色,太多的期待,显然成了一种她无法理解,也不想承担的沉重的负担,这种隔膜让传庆感到再次被辱,积蓄的愤怒与绝望在此时爆发:“告诉你,我要你死!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懂不懂?”他狂暴殴打丹朱,是一种激烈的报复,更是一种绝望的沉沦:他自己断绝了通往那束光的最后一点可能。
唯一的光被他自己掐灭了。他在暗夜里逃回冰冷的家,身心俱陷入彻骨寒冷之中,“脸上像冻上了一层冰壳子。身上也像冻上了一层冰壳子。丹朱没有死。隔两天开学了,他还得在学校里见到她。他跑不了。 ”他无法摆脱现实生活,无法摆脱被自己内心的暗冷,摆脱不了自我厌弃的自己,更摆脱不了面对丹朱,要承受的明暗落差的折磨。这一次,他是彻底“跑不了”了。
艾米莉·狄金森写到: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
在极度深寒里久了,任何一线温暖与光明都可能引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