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书上的插画如果画一个大大的房子,那么房子里面很可能会有一家人,包括爸爸、妈妈,和一个小朋友,久而久之,小孩子们心里对家庭的印象就是这样一家三口,整整齐齐。
然而,现实中并不总是和那副画一样,那些所谓的不完整的单亲家庭却并没有被我们所熟知,而是悄悄地躲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痛苦的小孩默默痛苦着,她不知道,其实,这世界上和她一样的小朋友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有着一些相似的经历,但是却各自尽力地掩饰着自己的不幸福,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为自己穿上了保护壳,那是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的铠甲。
如果把“母胎solo”重新定义,我认为还可以是,在母亲肚子里面就注定被抛弃的小肉球。这个小肉球无法选择家庭,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怨天尤人,白天在学校里面表现得积极优秀,很坚强地活着,晚上回到家默默会掉眼泪。
这期间,作为我最亲近的人——我的母亲,从来没有主动过问过我为什么哭,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怎么不高兴了?于是,每次不是哭累了睡着了,就是哭得过瘾了不想哭了,总是自己消解自己的情绪。就这样,养成了我很少和别人分享我的心事的习惯。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的母亲那时候能够多与我沟通,多关心我,或许我的性格会变得不一样;有时又觉得,这样也挺好,我学会了保护自己,不给别人伤害我的机会。
慢慢长大后,发现社会上和我一样经历过家庭的痛苦的孩子比我想象得多得多,一些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明星其实也拥有如此的家庭。甚至很多孩子是孤儿、残疾等。这样说虽然不太好,但确实让我宽慰许多,有一种找到“组织”了的亲切感。
受此影响,成年后的我会经常去福利院等各种慈善机构做志愿者,希望以这种方式跨越时空,给儿时的自己多一点关怀,也让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们可以多一点点幸福。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家庭?是好好地藏起来这个脆弱的秘密,还是与身边的人分享,冒着被嘲笑和伤害的风险?这是我思考过无数次的问题,尽管如此,每次我都毫不例外地选择了前者。
你说我太胆小了,没错,我不愿承受别人的异样目光和窃窃私语,因为对于那些没有与你有着共同的经历,能够感受你的感受,具有强烈的同理心的人,你的坦白所付出的成本会是极高的,可能不被理解,可能被过度理解导致同情等等,太多负面的影响,让你不得不做出守口如瓶的选择。
其实,问题在于教育,在于从小对孩子的同理心的教育。小孩子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小孩,那么,普通家庭的小孩呢?如果可以以教育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脆弱的人,并且这也并不是很奇怪很新鲜的事,所有的事物并非只有我们所见到的固定的某一种类型,而是有多种多样的可能,那么我们在面对其他可能的时候,是否可以不那么惊讶,不那么像对待异类,不那么狭隘,而是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自然,多一些自如。
我当然知道这并非易事,但不要忽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当他们知道,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他们一样可以快乐地大笑,感受喜怒哀乐,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是否一切会更加和谐有爱;当一切我们私底下认为不常规的事情,变得常规且正常的时候,是不是会少一些夜晚的默默啜泣。
我认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