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章,每次都很心痛。
但真正理解那些无法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的情感之痛,还是在前段时间。
八月初,我因有事,把两个孩子送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妈妈家住了半个月。
大旭五岁八个月,曾经自己住过一次姥姥家。我最担心的,还是两岁四个月的二旭。
二旭从小到大,一直是我带。从未离开我超过一天时间。
两岁多的二旭,理解力和语言表达力比大旭同龄时期都要逊色。临去妈妈家时,我反复给二旭讲:“宝宝去姥姥家,跟姥姥玩,妈妈去上班。”可是,两岁多的二旭,根本不理解上班是什么意思。他只是看着我,说“不”。
把两个孩子安顿给妈妈后,我离开了。
开始时的两天,二旭很棒,在电话里跟我讲话,视频。据妈妈讲,他不哭也不闹,只是在睡醒后把每个屋子都找一遍。嘴里自言自语:“妈妈去哪儿了呢?”我妈妈会耐心地给他讲:“你妈妈去工作了。”
可是,工作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带走二旭的妈妈?二旭不理解。于是我妈妈把工作换成了这样的说法:“你妈妈去挣钱了,给你买鱼吃。”
两三天后,二旭跟我视频时,就变成了这样的说法:“妈妈,你接我来,不要鱼。”我知道,二旭想我了。小小的他不懂得表达“想念”,他内心拒绝和妈妈分离。尽管他是个小馋猫,很爱吃鱼,但他宁可不要吃鱼,他要妈妈回来。
最后几天,当大旭和我视频时,二旭拒绝和我讲话。
再后来两天的晚上,我不敢再打电话或发视频过去。因为,每当听到“妈妈”这两个字,二旭就会嚎啕大哭,边大哭边喊:“我妈妈去哪儿了?我妈妈去哪儿了?我把我妈妈弄丢了,我把我妈妈弄丢了,我把妈妈弄丢了……”
我妈妈后来跟我讲,孩子哭得伤心极了,怎么哄都哄不下来,直到累了困得睡去。
十几天后,我和老公去接两个孩子。
第一眼见到二旭时,他正跟我爸爸牵着手在村口等我们。当车窗摇下,二旭看到我们第一眼时,居然是犹疑!片刻犹疑后,他终于惊喜了。
我抱起他,两岁多的二旭,对我讲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咱们接大旭去!”
小小的人儿,虽然不是很懂事,但在他心里,他永远分得清和谁是一家人。他知道:爸爸、妈妈、大旭、二旭才是一家人。
二旭见到我后,一刻也不离开,要么让我抱着,要么牵着我的手。我以为他黏我,是这段时间分离焦虑的最严重后果。可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孩子的感情。
接下来,陪二旭游戏,他和舅舅的孩子抢一件玩具。我只是轻轻说了句:“让弟弟先玩儿吧。”平时争强好胜的二旭即刻就松手,扑进我怀里嚎啕大哭,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我哄了半天,他才平静下来。
后来我才想明白,孩子无名状地大哭,是源于妈妈的“否定”。跟妈妈在一起时,通过肢体和语言交流,他能感受到妈妈每天对他的爱和肯定。而分离的这段时间,他开始怀疑,怀疑妈妈的爱。再见面,他需要重新确认妈妈对他是肯定的,是认可的,是爱的。于是,他格外在乎妈妈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甚至,一句“让他把玩具让出去”的话,都能让他伤心不已。
再做什么事时,二旭则先用眼神征询我的态度,显得那么谨小慎微。要知道,二旭平时不这样的。他是那种吃饱就睡,睡醒就吃,什么事都不太在乎的小男孩儿。
可是,和妈妈十几天的分离,让他迅速“成熟”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二旭总不断重复:“姥爷不喜欢我,姥爷喜欢弟弟。”(实际上,这只是他作为小客人的感觉)“我找到妈妈了,妈妈没有丢。”
我若再有事,让他跟爸爸玩儿一会儿,他总反复叮嘱我:“妈妈不上班啊,妈妈在家打电脑啊。”
就连五岁多的大旭,在姥姥家的一段时间,也哭过两次,她伤心地表示:妈妈,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其实特别特别想你……
二旭和大旭的表现,让我心疼不已。她们无条件的,甚至卑微的爱着妈妈。
难以想象,那些被父母寄放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的小孩子们,内心有多么酸楚。
无独有偶,前几天,一个离异的女朋友征询我的意见:怎样把三岁的孩子的抚养权争取过来。
当年她离婚是因为前夫跟不同女人鬼混,并诈骗这些女人的钱财。离婚后,她要工作,一个人带孩子很困难,就把孩子留给男方了。但半年前,前夫因诈骗入狱了,孩子留给了奶奶带。
前段时间,她回去看孩子,三岁多的男孩儿,没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样儿,有的是瑟缩和胆怯。孩子喜欢躲在能遮掩他的东西后边,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正视别人,鲜有欢呼和雀跃的时刻。仿佛有一个叫做胆小自卑的光环,罩在孩子头上。
朋友心疼得泪流不止,她说:“孩子性格都变了,无论多难,我都要把孩子要过来带。”
我曾讶异,为什么有长时间留守生活经历的孩子常常伴随自卑感?
直到二旭反复哭诉:“我把妈妈弄丢了”时,我才恍然大悟:
对于孩子而言,不能让父母把自己带在身边,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质疑。难道是因为我不乖?因为我不可爱?还是因为我不够好?
他们无法理解父母对生活的定义和选择,只能在对自己的质疑中,找到所谓的答案。他们生性善良,除了短暂的怨恨父母,更多的是,怀疑自己不够好,以至于把“妈妈弄丢了”。
我们常常提倡父母,无论多难,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很多时候,许多父母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除了相守的温度和亲情,我们更不愿丢失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肯定。
愿你不是那个被孩子弄丢的父亲或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