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工作室也开始逐渐忙碌了起来。昨天是周六,与往常一样忙到晚课结束已近十点,睡前看着微信朋友圈里很多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们本周主题为《植树节》作业的点赞,心里瞬间感到一阵春风和煦般的温暖涌入心田,为此居然有那么一丝莫名的小兴奋。本来还想通过翻阅闲书催眠早点入睡的,也不知怎么的,脑中突然如光影掠过般地浮现出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梦田》,嘴里竟然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这首在今天看来也许不算特别热门的流行歌曲,歌词是少年时喜欢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手笔,经过齐豫那天籁般嗓音的演绎,在我20多年前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时就被深深地打动。从此,这首歌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我在少年情怀逐渐老去的旅程中一路走来。
经过这几年的职业转场和一场意外小手术的警醒后,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的时间表不同的是,我更乐于享受现在这样的生活节奏。周中的白天是我画画、骑车、拍照片、写文章、练书法、逛书店、看画展。。。甚至做白日梦的懒散光阴,下午到晚上以及周末假期,是我教孩子画画写字的快乐时光。如此这般将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自然结合的最大好处就是某种程度上不仅躲开了喧嚣和噪杂,而且还可以自由的支配时间以及慢慢享受回归初心的愉悦。
我突然发现,人生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用最简单的说明或最复杂的定义都无法界定的矛盾综合体。有时是理智的,有时是疯狂的,就比如三毛荷西的旷世之恋与大多数人的恋爱的区别;有时是单选的,有时是复选的,就像学生时代的考试答题与职场商战的争名逐利。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或好或坏的结果。但是,只要你在付出之后通过比较学会了收获,那么,每一次的收获最终就会日积月累地成为你自己的人生智慧。或许先古圣贤们的智慧早已洞察人心。譬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独耕于南山脚下那几分薄田的看透;又譬如,心如明镜的高僧六祖慧能坐看风吹幡动却直指仁者心动的点化,只是我们辗转于芸芸众生里的红尘世事中迷失本心罢了。
我庆幸自己还能在人生的转弯路口伸了个懒腰,想明白了自己所做出的选择的意义。还记得念艺校时暑假回农场探亲,有一天傍晚散步在一片田野中,在中学里任教的父亲指着一小块田地告诉我这就是家里新辟的自留地,可以种植当季的果蔬。除了还能模模糊糊地回想起夕阳下他对三国中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历史典故考问于我,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然往事随风而逝,但时至今日在一番痛彻心扉的唏嘘感慨中,才再次明白了一些到了这个年纪才能明白的道理。
父亲当年在我心里种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虽然汗颜谈不上果实累累的收获,但总算也是有一麟半爪的慰籍。也许今天的选择真的应验了一句老话——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在想,那么多年的匆忙奔波之后,我还是选择了从事教育行业。虽然谈不上父业子承,但今天的艺笔艺画工作室就是我的一亩田和一个梦,在每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不仅给“小树苗”们种下艺术梦想的种子,也为自己种下人生圆满的种子,就像我在微信朋友圈回复的话一样——每年的植树节题材就是一次美的催化,希望能一起见证今天的萌芽和来年的收获。此刻,我把这句话的截屏保留在了收藏里,希望它成为一颗激励的种子,无论是在春风度人的午后,还是寒冷逼人的冬夜,每当我教孩子画画写字的时候,我的眼前永远是春暖花开的明天。
今天已是惊蛰,过了春分,节气上就要到清明了。谨以此文作为一篇感悟来祭奠父亲,也许他的在天之灵也正为我感到欣慰呢。
吴书涵 写于2017年3月5日
附:《梦田》歌词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啊...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 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 不醒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