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在亲人眼中是怎样的人?我在朋友眼中是怎样的人?我在同事眼中是怎样的人?我在领导眼中是怎样的人?我在未来恋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人?……合上《定位》这本书的那一刻,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这些疑问。当然,本书并非是讲述他人眼中的“我”。对于这本书,核心词汇便是“定位”二字:关于公司的定位,关于产品的定位,关于个人的定位,关于国家的定位,关于城市的定位,等等。看完这本书后,这两个字已经如魔音般盘旋在我的脑海中,虽然牵引出很多疑惑和不解之处,却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思路和方向。
若要归类,这算是一本营销类书籍,书中传授了许多技巧,例如,如何给产品命名,如何抢占消费者心智,如何建立品牌和品牌外延,如何避免各种陷阱,等等;但这些技巧,似乎快被淹没在千篇一律的阐述方式中。书中介绍了数量非常之多的案例,归纳到一起就是:定位成功了,它成功了;定位失败了,它失败了。这样的案例分析,在我看来,过于片面化;从书籍出版伊始到我手上的这一版,作者竟然自己推翻了自己之前对于某些案例总结为定位问题的观点,不由让人觉得不专业。无论如何,一本书既然受人推崇,肯定有其价值所在,在此简单谈谈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概念。
其一,我们称它为定位原则一,即定位不是要从内部确定目标,而是要抢占目标人群的心智市场。需要针对消费群体和相关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需要了解“产品接收者”的需求和行为心理,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合理的定位;而非内部了解产品的人员或者了解大市场的广告人员来决定产品的定位。抢占了用户心智,是什么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提到杭州,你会想到什么?肯定有西湖。这便是说,在用户心智内,西湖和杭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其它地方即使美如西湖,也只会被归位类似西湖。
其二是品牌延伸的陷阱。开发新产品之后,仍旧使用原来的名称去开拓市场,尤其是针对原来的名称已经在用户心智中稳居品类第一宝座的情况,从内部人员看来,可能会觉得因为固有的知名度,新产品一定可以一炮打响。从短期来看,这确实是很有可能的;但长远来看,新的产品会导致原产品在用户心智中的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用户寻求其他产品的概率会不断增加。所以,在推广新产品项目中,依托现有的品牌知名度的方式要慎用。
其三,关于城市的定位。还是拿杭州来举例。十多年前,人们想到杭州,最先想到的是西湖和白娘子;而如今,人们想到杭州,不仅仅有西湖,还有阿里巴巴。其实以前西湖是收取门票的,可是后来政府调整了政策,开始不收取门票,游人却蜂拥而至,额外带来的收入早已超过原本收取的景区门票费。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带来了流量,带来了人才,带来了投资。互联网思维在这里也体现了出来,通过免费引入流量,通过其他方式让用户自愿付费。依托互联网,杭州开始蓬勃发展金融、电商等,是第一个人们只带手机不带任何现金却依旧可以吃好喝好玩好的城市,是第一个坐公交车可以刷支付宝的城市,第一个可以用个人信用借伞的城市……这其中离不开当时转变的定位。而且毫无疑问,它成功了。它成了阿里巴巴的诞生和发展之地,也孵化出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借着今年G20峰会召开的机会,它会越来越好。
我想,随着工作上的不断实践探索,未来关于“定位”理念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更深刻的理解,此时便就此搁笔。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