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而这个故事,详细细节是这么传开来的。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狄德罗效应,在人性的弱点中,把贪婪的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呢?
我以前在职场上班时,有个女同事叫“嘟嘟”。她的一个朋友由于查出自己怀孕了,所以把办好的健身vip年卡送给了“嘟嘟”。“嘟嘟”本来是没打算去健身的,但当她获赠这张健身卡的时候,她挺开心的。
到了健身房发现,她发现各个健身的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装备,唯独她没有,结果她去买了泡沫轴、护腕、护膝等专业装备。后来发现好多人都有在健身房请私教,运动效果才更好,结果又花费了不少钱去请了个私教。
“嘟嘟”一个本来没打算去做健身的人,因白白得了一张健身卡,为了在健身中配套各种软硬件,额外花了上万块。其价值远远比这张价值3千的健身vip年卡高。“嘟嘟”每次在还信用卡的时候,总在吐槽,不知道怎么的感觉中邪了,莫名其妙花了那么多钱。其实,她不清楚,这个就是著名的心理现象:“狄德罗效应”。
女人由于是冲动型消费的主要对象,所以狄德罗效应在女人身上就尤为明显。
例如我的老婆,在唯品会抢了条漂亮的裙子后,发现没有衣服能搭,结果又只能去买了件衣服。买了衣服后发现没有鞋子搭,又得买双鞋子。买了鞋子照照镜子,是不是还差个配套的包包呢?所以又开始打量包包的主意了。
虽然男人的冲动消费制止力相对较强,但也不是百分百能克制住的我的一个朋友,是个烟枪,外号叫“馒头”,不是因为他喜欢吃馒头,而是因为他长得就像馒头,又白又胖,白得令女人都嫉妒。有次他走狗屎运,在停车场捡了个Zippo打火机,去专柜验了之后是个正品的收藏版,价值3000多呢!
结果馒头到处瞎嘚瑟,显摆这么有身份的打火机。为了对应这个打火机,他把平常抽的香烟变从10块钱的红双喜,升级成了25块钱的黄鹤楼,一个月多花费了好几百的烟钱。
这就是男人的在狄德罗效应中败阵的例子。
那我们在营销中应该怎么玩?
如果你是开服装实体店或网店的,是不是可以效仿上述例子?衣服、裙子、鞋等做个配套套装,从中选样最便宜的配件做活动,例如裙子是最便宜的,生成海报做裂变。朋友圈转发这个活动,得38个赞,就可以享受1元购裙子。然后后续的朋友圈狂推这个套装。
套装怎么推?找个漂亮的女大学生,兼职模特穿上你搭配好的套装,咔嚓咔嚓拍几张,模特漂亮穿啥都漂亮,后期再修一修,哪个姑娘顶得住啊?然后朋友圈推出这个套装搭配,注明以上套装本店都有。如果怕顾客觉得会撞衫,可以多配几套。买了你1元裙子的客户,正在苦恼怎么搭配衣服鞋子,这时看到你的漂亮模特穿的套装效果图,果断就来你这问价要优惠啦!
这两个环节做好了,引流和变现一起搞定,一箭双雕!
如果你是开宵夜店的呢?1元任喝啤酒,但只能在店里喝。哪个人会傻傻的只去店里喝斋酒,肯定会点其他东西啊。那点啤酒值几个钱呢?用成本价拿回来的,点一个菜的利润就远超那点成本啦。
如果你是市场卖小龙虾的呢?敢不敢1元送小龙虾麻辣烹饪调料?别人买了小龙虾麻辣烹饪调料,难道还不在你这买小龙虾来烹饪?只要你价格不是贵的离谱,产品不是很差,别人也不至于在你这买调料,而去其他地方买小龙虾吧?
什么产业都能这么玩,狄德罗效应在商业中应用,就是放小鱼抓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