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就是多,这个不少各领域大师所推崇的理念,正确性已经时间检验,但似乎被人们践行的不算好。
要是能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到极致,谁还愿意跨界啊?话糙理不糙,我们遇到了很多自称主持界魔术最好的,相声界书法最好的,学术界最知名的小说家,甚至出现了一些什么被医生耽误的灵魂歌手,被法律耽误的文学家,等等。凡是出现这些评价,我都不认为是一种多正面和多积极的评价。正如,很多残疾人做出了一点成就,外界很喜欢用“难能可贵”来形容,难能可贵,就意味着,评价者并没有以严格的和统一的标准来审视你的作品。这是一种善意的“歧视”。
一个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被别人以“难能可贵”来评价的,但是对于跨界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更容易收获一种满足感,甚至是虚荣感。因为,缺乏高标准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个唱歌比较好的医生,很容易成为一所医院的名人,但是并不意味着她本身唱的有多好。但凡理智和清醒的人,都能以一句“我不是专业的”来自谦。
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顶尖的人,都非常不容易,除了努力、天赋,还需要贵人引荐和借势,所以即使一个人有志于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到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极大可能的结果也是平平凡凡。这些道理大家都懂,我相信很多有这样和那样爱好的人,也不是为了成名成腕,无非是打发一下时间,陶冶一下情操而已。
但是有些已经在某些领域积累了名气的人,跨界似乎就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已,最近蒋方舟提出了一个说法(不知道是不是她原创的)——I don’t want to be interesting, I want to be good.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我不想仅仅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我要做到好。“做到好”是一种匠人的执著和操守,在此我为蒋方舟点赞,因为她比很多比她年长的名人都要清醒。一个名人积累人气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你不见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的某Baby火的一塌糊涂?你不见大冰以每年一本书的节奏,成为百万畅销书作家?所以,对于一些人,特别是名人,他们没想,或者没有精力去想做到好。因为做到好,太难了,太费时间了,根本赚不到快钱。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名气的人,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爱好也挺多的,偶尔发个图片,也能收获一些赞,但是意义并不大,也没有借此谋生或出名的实力和幻想。做不好自己的专业,无法在本职岗位上做到好,很容易成为单位的寄生者,要么成为一边从事副业,一边寻求体制安全感的胆小鬼。当然,工作不是生活的唯一,这一点没有人怀疑,兴趣、爱好和副业,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将其中一些做到好,也是一种选择。跨界本身无错。
如果有更多人,秉持“做到好”的信念,我们的世界该变得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