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佛教的涅槃、寂灭,人们也有太多的不明白和误解。
释迦牟尼住世时,有个婆罗门问他,寂灭是什么意思?人寂灭之后去了哪里?婆罗门有神通,看到尸骨,就知道死者去了六道中的哪一道,但是他看不出阿罗汉的去处。释迦牟尼吹熄了一根蜡烛,问他,火焰去哪里了?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阿罗汉的寂灭是烦恼的息灭,跟火焰的熄灭是一样的。但很多人理解时可能会出错,觉得佛陀是说“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当时印度人就是因为这种误解,对佛教感到非常恐惧,觉得无常太可怕了,他们不想要无常——虽然不想要无常也不代表可以不无常,但他们不管那么多——他们知道人肯定是要死的,但他们不希望自己死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觉得,哪怕堕入地狱,哪怕当个饿鬼也比什么都没有了强,因为他们至少还存在。这种熄灭和什么都没有了的“空性”,让他们非常恐惧。所以,很多信仰佛教的人后来转而信仰了婆罗门教,佛教在印度民间就慢慢地消失了。
为了弥补苦集灭道对现实的放弃,以对治佛教出现的一些流弊,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印度的一些有识之士兴起了“密教运动”。密教认可一种超越变化的存在,类似于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对此,密教有一系列专门的表述,比如坛城、佛国、圣地、本尊等等,在密教的说法中,本尊也有自己的佛国,它能作用于你的生命,当你跟本尊建立联系时,你就会慢慢地升华,越来越走近他,甚至可以变成他,也就是证得跟他一模一样的境界——当然,它们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功能性存在,并不是主观性的存在。
实际上,不只佛教,整个世界都在面临——或曾经面临——诸多问题——这也是我谈到这些内容的原因——因为人们精神空虚才会有那么多人及时行乐,甚至毫无敬畏、毫无约束地作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80年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上帝死了。”这个理念对欧洲人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大家都否定神圣,认为人只活这一辈子,于是你杀我、我杀你,没有一点敬畏,连上帝也不敬畏。一切价值都在重铸,整个欧洲陷入一种非常可怕的局面。存在主义哲学的诞生,就是为了对治欧洲出现的这种思想,其标志性人物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很有意思,他研究老子,而且非常崇拜老子,他曾经和中国台湾的萧师毅教授一起翻译过德文版的《道德经》。有人说,他在研究老子之前就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也有人说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得益于老子的启发。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他们的作品之间都有一种联系,这是世界公认的。所以,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的影响非常大。道家认为有一种超越变化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道家思想不是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想要用任何一个传统的方法——无论是本体论的、宇宙论的、目的论的、伦理学的等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都会因而把上帝弄小了,因为上帝就像“道”一样,是不可言说的。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贰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