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因为樊登老师,他在介绍这本书时特意提到了它对自己育儿的影响。一直想读,总是没时间。二宝要出生了,我觉得再不读又要错失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了,于是赶紧读起来。欣喜的是的确收获了情感式引导教育的好处,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处理了几次亲子关系,感觉获益匪浅。
举例来说,书中说我们平常的父母要么是放纵型,要么是控制型。总之,没有把孩子完全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和对待,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有时还采取暴力威胁或贿赂激赏等不当方式去控制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也许这两种类型的父母也想培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却不知道除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采用。事实上,控制或放任的教育方法不仅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亲密关系的培养并不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严厉约束或放任自流,而是取决于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0~7岁)对孩子进行的情感引导。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感情纽带,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检验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家庭中所有温暖和快乐的源泉,失去这种亲密关系,意味着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很难体会到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这种亲密关系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失去了这种亲密关系,也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如果无法在家庭中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孩子自然就会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找,在某些情况下,这会引起许多严重问题(如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活动等)。在父母的情感引导下,孩子将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样即使在步入青春期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迷失方向。我们都知道,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和即将升入小学的儿童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一方面寻找安全感的来源,另一方面又想去尝试刚刚获得的自由。
受益于情感引导的孩子善于和同龄人相处,他们能和他人很好地协作并容易融入新的集体。总而言之,情感引导让孩子懂得对自已负责,这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本书的关键问题即是情感引导,也即情商的培养的重要性。
如何做呢?
1、要有共情能力,尊重体会孩子的情感。
不做忽视型家长,也不做压抑型家长和控制型家长。
重视孩子的情感,不忽视,不回避,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反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锐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这也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基础。
行为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长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可以通过表情体态读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回应宝宝的提示,宝宝就会更早地学会情绪调节。父母与初生婴儿的互动,能够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影响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迷走神经”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它通过调节人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调节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统这些不受人意识控制的身体情况,给身体踩刹车,使身体不至于运转太快而失控。
迷走神经的张力越大,它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大。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他们体会的情绪经验,对迷走神经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在幼年缺少照料的孩子有时情绪控制能力很差是不是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2,了解和尊重孩子,同情和支持孩子的各种感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牌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同时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比如外出就餐,早中晚的不同时段都可以提前跟孩子交代要去的地方,需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判。
3、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作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标签。幼儿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区分什么是嫉妒、委屈、失落、孤独。情绪的表达是需要大人来教的,就像教他们认字一样。给情绪贴标签,也就是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到的情绪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中平复下来。人类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需要调用左脑,左脑掌控的是语言和逻辑思维,所以当逻辑思维起作用时,孩子就会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恢复平静。
4、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懂得为孩子的行为划界限。
对幼儿来说,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开始的。如果孩子的行为方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那父母要对这种行为立刻叫停,让孩子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行为表达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
高情商的父母,会跟孩子用同一视角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平等地交流,让他们知道,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盟友,会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由于父母们理解情绪,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并相信孩子自己能正确地表达情绪,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通常能够顺利成长。
5、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表扬和奖励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和抚养长大的。表扬或其他奖励的确可以让孩子们去做他们不想或者不爱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幸福只能来自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满足的东西,而这并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奖励的瘾君子、大众的取悦者或者认可的追求者,而应该希望他们成为能够自我激励、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不要去豪奖孩子,而应该去欣赏孩子。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的内心本就蕴含着诚实、怜和体贴。这些品质要靠我们的引导、示范和鼓励才会浮现出来。而奖励和夸奖“良好行为”或“良好表现”只会成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罗宾·格瑞尔博士(Dr. Robin Grille《为一个和平的世界而育儿》(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a)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当不好的父母。父母真的是最需要进修的学生,可惜我们却往往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这才是最可怕的。唯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弥补一点教养之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