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脑力》一书的作者纽波特创立了“深度工作”的概念,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非常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能力,提升对工作甚至生活的满意度。
但是,能够进行深度工作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拥抱深度工作理念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那些妨碍深度工作的因素。
1.联结文化
如今在工作中即时通讯系统和社交媒体非常常见。随时活跃的消息和更新,放大了干扰的影响。这就是联结文化,这种文化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邮件、消息。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迷信联结文化的思维定式。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商业结果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人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设想一下,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或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能够立刻得到响应,那么你的生活是不是就会变得更简单?
此外,开放式办公室本来是要促进协作机会。但是,这也带来了干扰和精力严重分散的问题。
我们遇到问题就会立即寻求他人的帮助。无论是借助于即时通讯系统和电话,还是在开放式办公室中直接走到对方面前,我们总是期待着立即得到响应,而对他人干扰造成的生产效率的影响视而不见。
然而,工作当中的干扰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衡量,这使得人们不易察觉那些看似无害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联结文化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2.缺乏明确的目标
作为学术研究人员,工作表现的好坏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否发表了重要的论文。这甚至可以量化为一个简单的数字,比如由发表的文章数和被引用数统计出在所在领域的影响力指数。这种明晰的要求使得教授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决策变得简单明了。比如很多学者会回避行政职责,因为他知道这些事物会降低他的工作能力,让他无法出色的完成最重要的事务。
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很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深度工作很难,浮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时,围绕肤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当浮浅事物涌来的时候,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不易分辨是否应该在每件事情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人们的工作目标不知不觉地转化为邮件处理模式,就像因为焦虑感而消灭未读邮件那样,尽可能多地处理完待办事物,而不问每件事情的价值。
3.滥用意志力
意志力并不可以无限制的使用。相反,它恰如肌肉一般会疲劳。即使主观愿望很坚定,如果没有合理地利用习惯的力量,而是一次次地在和欲望及分心的斗争中消耗意志力,最终得到的也是失败。
想想你是否曾经很多次决心满满地想要完成某些挑战性的任务,跨越出自己的舒适区。最终却因为没能坚持而败下阵来,回到舒适区。在一次次这样的反复之后,我们往往会得出自己缺乏毅力的评价。
决心和行动之间,尤其是持久行动,总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在决心泛滥而不能成功地进行行动之后,就是决心贬值。
想要跨越决心和行动之间的鸿沟,就要精心设计行动方案,为自己树立强大的愿景和信念,建立仪式感和习惯要素,将宏达的目标和微观的计划连接起来,减少开始行动的阻力,并通过奖励和支持,让行动持续下去。
4.缺乏良好习惯
深度工作需要一些基本的良好习惯,诸如自律、计划、反思、立即行动、聚焦最重要的事情等等。没有良好的的习惯,深度工作就会变成偶尔的游戏,浅尝辄止之后难以持续。
如果在最短的一段深度工作时间之内都不能约束自己、做到专注,不如先从一些更简单的事情上建立自律的习惯,如早起或跑步。
计划每一天工作内容的习惯能够让自己目标明确地投入到每一个深度工作时间段之中,为工作带来意义。
反思可以让我们在践行深度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哪些地方做的很精彩,哪些还有待改进,下一步应该关注哪些地方。如此,我们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状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并清楚应该往哪个方向进一步努力。
立即行动是跨越决心和应用的利器。迈出第一步,永远是最难但却是最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有了足够的行动力,我们就能不断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5.专注力的缺乏
想要不分心做到专注,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多数人都能意识到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事物上的冲动。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正如《意志力》一书所总结的,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例如,在困难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听听音乐,玩游戏,和进行其它网络消遣。欲望是常态,而非个例。
专注力需要训练,才能得到加强。而强调即时通讯系统的办公环境和手机带来的时间碎片化,让人们的专注力大大地退化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们越来越少地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