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浅、碎片化所带来的危害
在谈深度工作之前,让我们先看到几个数字:根据统计重度智能手机使用者每天里:要触摸手机5247次,共计3.75小时,分为132节使用时段;而智能手机使用者的平均数字是:触摸手机2617次,共计2.42小时,分为76节使用时段。用更通俗的解释,既是除去每天8小时睡眠时间外的16小时,被分成了至少76节,每节12.63分钟,而更恐怖的在12.63分钟里,每次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只有8秒(这是微软在2013年的研究结果)。
所有的数据都显示我们的生活工作都越来越碎片化,而碎片化带来的就是浮浅,看电视在分心,看书在分心,工作在分心,任何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跳来跳去,带着我们在浅层的工作和生活里一路狂奔。
回忆一下这样的场景,每天早晨出门,点开podcast在路上用碎片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到公司开始工作,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邮件,随时还会有领导交代的新任务,中间或许还能有空看看朋友圈或者刷刷微博,就这样看似充实而忙碌的一天工作就结束了。可晚上回想一下却发现自己和昨天一样,早上利用碎片时间学的新知识,已经想不起来说的什么,而中间看过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也记不起来其中的任何一条了,总是在重复事务性的工作,也感觉自己没什么成长,而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三五年。
这样三五年时间的工作之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工资只比刚进公司的应届生多那么一点点,而自己的经验也只比他们多了一点点。这个时候想好好学点东西提升自己,却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总是想看手机或者看网页,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在网络上点来点去的感觉总是好的。自己虽然总觉得这种情况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哪儿不对劲?
其实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浮浅、碎片化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是一个泛指包含工作和生活里的一切活动)。不管是来自职场的碎片化场景还是来自生活中的碎片化场景,这些浮浅、碎片化的活动,都在不停的训练我们的大脑,训练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难以持续,并且使得思维认知也越来越停留在浅层,难以进行系统化复杂的思考,遇到问题也更容易随波逐流。
深度工作所带来的优势
而《深度工作》恰好提供了这些情况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能带来更多的优势。其一,深度工作可以帮助人迅速的掌握困难事物。
埃隆马斯克从创办PayPal到电动汽车特斯拉到现在的火箭公司Xspace ,他的专业知识覆盖了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阳动力能源等领域。 在小时候,埃隆马斯克经常一天阅读 10 个多小时的科幻小说,后来也看了很多的非科幻类书籍,他对书籍的渴望似乎超越了年龄的界限,还不到四年级时,他就开始坚持不懈地阅读大英百科全书了。而在9岁那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的第一台Commodore VIC-20电脑,Commodore VIC-20 配有5千字节内存和一本“如何编程”指南,一般用户需要花6个月才能把它学完,但是9岁的他用了3天就把指南学完了。
埃隆马斯克其实就是用深度工作方法迅速掌握困难事物的人,他在学习时深度的投入,使得他可以迅速的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设想如果他也每天玩几个小时手机,不停的刷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他还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吗?
深度工作带来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可以有助于精英阶级的产出实现(这里的原书中用的精英阶级,我个人理解应该泛指为涉及脑力劳动的工作阶级)。产出实现既是高效而且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在各种行业精英的工作生活中,这样具备深度工作态度的例子多不胜数。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远离社交媒体,直到2009年她的工作人员才开通了推特,在开设账户的前一年半里,她只发了一条推特:“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2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公司。
虽然J.K.罗琳和比尔.盖茨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是他们本身对于深度工作和深度思考的追求,对他们事业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方式?
深度工作有四个大的准则:a.工作要深入;b.拥抱无聊;c.远离社交媒体;d.摒弃浮浅。这四大准则之下还有一些小的执行建议,这些建议和四大准则一样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
工作要深入:
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特性差异,在准备深度工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在选定适合自己工作方式的深度工作哲学。深度工作哲学分别是: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既是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这种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而这些浮浅关注点,恰恰是那些在工作世界中价值定位复杂之人的梦魇。
但是要注意,禁欲主义哲学实践者,是适用于工作目标明确,不必承担作为一个较大组织的成员而带来其他责任的情况。也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是实在、清晰、可以个体化的。例子:作者,一些小型发明团队,思想家等。
双峰哲学: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回想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另一段的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你可以每周四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如果按年划分,你可以选一个季度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但是要注意,这个时间长度的最小单位是一整天,如果只是安排一天中的几个小时,对于这种方式的实践者而言根本算不上深度工作。
双峰哲学,适用于对自己时间安排有较大自主性的人,例如:一些大学的教授,或者某些管理层人员。
节奏哲学:节奏哲学是以创总一种工作节奏为目标的深度工作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讲深度工作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可以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深度工作在固定的时间常态化,在固定的时间做需要深度处理的工作或事务,完成就在当天的日历画一个大红叉。例如:在每天早晨9:00-12:00是深度工作时间,每天都这样执行。
节奏哲学,适用的范围更广,适合大多数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人,但问题是对于工作探索的深度,可能会比双峰哲学和禁欲主义哲学都要浅。
新闻记者哲学:节奏哲学其实类似于番茄工作法,一有空闲就进入深度工作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完全不适合于新手,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就有。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一定要像经商一样的执行:4DX原则
在选定是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之后,需要的就是如何执行,最好的执行方式就是4DX原则: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你想要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意思是执行需要的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这个明确的目标,是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再说“引领性指标”之前,我们先明确与之相对的“滞后性指标”,滞后性指标 是指那些为了达成最重要目标而进行的跟踪性指标,例如考试成绩。 引领性指标是指那些可以衡量你的团队必做的、对达成预定目标有着最重要作用行为的指标,例如为了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做更多的阅读,更多的练习。在用4DX原则下的引领性指标,既是“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所以在原则1中选定极端重要的目标,就很重要,需要确保我们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自己的引领性指标,既是记录自己深度工作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将积累的深度工作时长和实在的结果更加直观联系起来。第二,有助于个人校准对于完成每一项成果所需要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
原则4---定期问责: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到方法,改进出现的问题,保证未来的表现会有所提升。
在理解如何执行之后的3条建议:
1.接下来就是实践,并把这种哲学方式习惯化,因为在习惯后可以让脑力比较小阻力的转换到深度工作状态,能够更轻松的进入深度工作并且保持更长时间。但是在实践深度哲学之前,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其次,在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最后你又能做些什么来支持自己的工作?
2.必要的时候要有大手笔,帮助自己进入深入工作的状态;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的时候,为了排除外部干扰,决定入住巴尔默勒尔酒店,以每天支付1000美元的代价来支撑自己的深度工作,同时也因为这样的价格提升了她对这项任务的重视度,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
3.不要独自工作;在独自进行深度工作之后,与其他人进行思想碰撞,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但是前提是,自己的思考或者工作是经历过深度状态而非浮浅状态的,其次进行思想碰撞的人有足够的水平来进行讨论。
例如:整洁的桌面,清晰有条理的文件摆放,飞行模式的手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深度工作状态因为找文件或者电话铃声所打断。
拥抱无聊
就像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注意力训练到极端分散一样,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在深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所以拥抱无聊为的是:高强度提高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方法一:时段网络屏蔽法
预先设计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再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你对网络刺激的反应次数,从而减少分散你注意力的各种刺激,更可以促使减少分心。
使用这种方法,有三个重点:1.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例如:你可以设置每30分钟为离线时段,离线时段之间有15分钟专门用作使用网络和回复电子邮件。
2.不论你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3.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方法二:冲锋式深度工作
特别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既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如果可以的话把这个截止时间公之于众,如果不可以(或者公之于众会让自己的工作陷入危险境地),那么就在手机上设一个倒计时,并确保在工作的时候无法忽略倒计时的存在。这样,你解决此项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并且不查收电子邮件,不看微信不看微博,不做白日梦,不会无数次的拿出手机刷来刷去,调动起所有的脑力和注意力来处理任务,直到解决了问题。
建议,刚开始的时候,一周进行这样的工作次数不要超过一次,这个以让你的大脑提高强度,而且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大脑逐渐适应之后,再增加次数。
这样作的好处是,可以系统性的提升你对注意力的训练,你用的越多,注意力的提升越明显。其次每次这样的冲锋都是自己对外界新奇刺激的抵抗过程,你尝试的越多,对分心的抵抗力会越高。
方法三:学会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淋雨,骑自行车),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准备一次面试,准备毕业答辩,推演一个证明,或者一份商业计划书。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者停滞,或者反反复复的原地打转,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建议:并不需要要每天进行严格的练习,但是一周至少2到3次。但是要注意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而且要组织你自己的深度思考(首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变量)。
方法四:记住一副牌
做一些记忆力的训练,目的就是训练自己在记忆时候的对于注意力的提升。
远离社交媒体
远离社交媒体,并不意味着要彻底的屏蔽社交媒体,只是远离让我们不停分心和花费大量时间的社交媒体。这会有效的减少来自网络的各种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方法一: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第一步,是明确你的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整理出一个清单。例如在私人领域做一个好家长,经营好一个家庭。在职业领域你可能会想销售额提高一百万,或者成为所在部门的经理之类。
第二步,列出要做到以上目标所需要的2到3个重要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目标要宏观,而且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某一个时间点的结果。例如:“做好销售工作”或者“学好英语”就太宏观了,应该是“充分了解公司产品对照竞品优势,或者销售策略以此支撑销售工作”或者“定期学习英语的什么教材或者参加XX培训班以此提高英语水平“
最后一步,是思考你现在正在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参与该活动是有积极的影响,实质的影响、消极的影响还是无影响,然后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会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
方法二:用断舍离的方式选择必须使用的软件
你不使用微博,微信,QQ这些网络服务,包括从今以后产生的新兴流行的网络服务,不要删掉,也不要在网上说你要注销这些软件,只是停止使用,如果有人通过别的渠道联系到你并询问为什么你在某项网络活动上你的活动频率下降,你可以解释,但是不要主动去告诉别人。经过这30天自我强加的网络孤立,针对你当前戒掉的每一个服务,问自己2个问题: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三十天会过的更好吗?;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使用这项服务?
如果两个都是否,那么就永久戒掉这项服务,如果都是“是”,那么就重启。如果你不能肯定,可以自行考虑选择。
用这个方法集中针对社交媒体,是因为在所有可以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络工具中,利用不当的社交媒体对深度工作的影响是最大的,就像你工作或者看书的时候,没办法判断什么时候微博微信的新消息提醒就响了起来,这种在断断续续不可预知的时间推送一些私人信息---具有很高的致瘾性,因此会严重的妨害你按计划行事和专注行动的能力。
同时不要宣布自己30天实验的原因是,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被另一个误解绑在社交媒体上了,那就是误以为大家想听自己发声,如果听不到你的评论将会失望。如果你的朋友圈有200个人,你会相信自己发的朋友圈信息,会被这200人阅读,这会让你感觉使用朋友圈这项服务很重要,这是一种致瘾性非常强的感觉。
最后,对于某些情况下,30天的实验并不容易,可能还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你是网络红人,或者所在组织很多信息都是通过内部社交媒体发布(例如公司的QQ群,微信群等)。但是在在排除这些被迫使用的情况后,30天实验即使不能使你全面戒除网络瘾,也可以给你带来一个关于日常生活中社交媒体所发挥作用的更可靠认识。
我个人在8月1日起关闭了朋友圈入口,虽然会隔三差五打开看一下朋友圈,但是每次发现其实不看朋友圈也没什么影响,就更加坚定了我关闭朋友圈的信心。而且微博APP也在同一天卸载了,同样每周可能会登入PC端看一下,依然是坚定了我卸载的信心。
方法三:不要使用网络消遣
既然渴望成长和改变,就要能够主动充分的利用自己工作外的精力和时间,可以看一些有用的书籍,去健身,学一些可以让生活更丰富的技能,总比在沙发上喝着可乐看电视或者打游戏更好。
摒弃浮浅
首先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每天8小时工作制下,每周5-6天的工作,也就是每周有40-48小时的工作时间,真正利用到的时间是多少?这些利用到的时间里边,又有多少是低价值工作,有多少是高价值工作?
是否发现一个现实: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前边介绍了什么是浮浅工作,也说明了如何深度工作,下边要给各位介绍的是如何摒弃浮浅工作。
当然,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确的,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超过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深度工作,而对浮浅工作置之不理。例如你可以避免每十分钟就看一下邮件或者微信通知,但是不可能永远不理会,摒弃浮浅工作的原则是,较少它们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首先有一个问题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每天8小时工作制下,每周5-6天的工作,也就是每周有40-48小时的工作时间,真正利用到的时间是多少?这些利用到的时间里边,又有多少是低价值工作,有多少是高价值工作?
是否发现一个现实: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浮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前边介绍了什么是浮浅工作,也说明了如何深度工作,下边要给各位介绍的是如何摒弃浮浅工作。
当然,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确的,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超过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深度工作,而对浮浅工作置之不理。例如你可以避免每十分钟就看一下邮件或者微信通知,但是不可能永远不理会,摒弃浮浅工作的原则是,较少它们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步骤一: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建议是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的左侧,每个一行写下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然后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方格中。
是相信我,你一定会遇到麻烦,第一你的计划可能不符合实际,例如你原定2小时的A工作,实际上花了2.5小时。第二,你可能会被打断,新的工作任务随时都会出现到你的日程里,这也会打乱你的日程。
解决办法是:在紧接下来的空闲时间,重新制定你当天的计划,有些时候可能一天会重新制定计划十几次,但是不要泄气,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的计划,二十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即使在一天中,我们的决定也会一边再变。
小建议---五点半以前结束工作:确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后不再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已达成目标。我们可以把这各策略称为“固定日程生产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和精力,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时候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时间的同时,保证我们创造的新价值不会减少。其次,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时的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例如:1.在某个时间参加某个考试,那么在这个时间段之前,就必须划分出固定的时间来进行考试的准备。2.工作有某个项目需要完成,但是每天可能只需要两三个小时进行推动,那么在每个里程碑之前的每天固定时段做推动这个项目的事情,也可以算作固定日程生产力。
步骤二: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首先我们再重复一下浮浅工作的定义: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通常在收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价值且容易复制。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定义的关键是什么吗?1.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2.容易复制。请大家以这两个关键判断排序下边的几项工作:
例1.和搭档合作编辑将于近期提交某杂志的学术文章草稿
例2.制作一个关于本季度销售销量的PPT
例3.参加一个讨论某项重要工程进度的会议,并就下一部方案达成一致。
例4.分析本季度销量下滑的原因,并找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制作新季度的销售计划。
这里的一个分析方法是:假设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步骤三: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跟你的老板或是上司,谈谈这个问题:“你的时间应该有几成被投入到浮浅工作中”据统计50%是一个天然的上限,超过这个数字,你要么是个刚毕业才工作的新人,要么就不属于知识工作岗位。如果低于30%,你的老板会担心你成为一个知识工作的隐士,花大部分时间进行宏观思考却不回邮件,不做工作。
在这个问题上与老板或上司达成一致之后,你会有对工作有更充足的主动权,而且有机会对那种看起来全部是浮浅工作的项目说不,其实这个步骤就是为了有意识的减少事务性工作,增加更多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
最后一点说明,没有老板和上司会直接说:“你百分之百的工作都应该是浮浅的”但是有可能说:“当然你应当马上做任何我们需要你做的浮浅工作。”这个回答可以让你明白你所在的岗位是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岗位,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岗位,是不可能让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的,这种情况下你该感谢你的老板或上司,然后迅速谋划如何转型到一个重视深度工作的岗位。
步骤四: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之前说浮浅工作就是包含电子邮件、微博私信等的通知。这种典型的浮浅活动偷走了知识工作者大部分注意力,不断的给你干扰。下边介绍三种策略,帮助你重新从这些干扰中夺回主动权。
策略1.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的工作:不要对所有电子邮件活在微信等通知都做出回复,要有筛选机制:例如本书的作者,他邮箱的说明:如果你有能令我感兴趣或者是我生活更有趣的主义、机遇或简介,请给我发电子邮件到interesting@calnewport.com。如上文所述理由,我只会回应那些与我的日程安排相匹配或符合个人兴趣的邮件。
策略2.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的工作:
首先请阅读以下几封电子邮件:1.“上周和你相聚很棒,我想继续探讨一下我们讨论过的一些问题。有空我们可以一起喝一杯咖啡吗?”
2.“我们应该继续探讨我们上次拜访时讨论的研究问题,提醒我一下,上次我们谈到哪里了?”
3.“我尝试写了我们讨论过的那篇文章,随邮件附上。有什么意见?”
在工作中这样的邮件随处可见,如何回复这些邮件极大影响接下来的对话,进而决定了将要占用你多少时间和注意力。通常人们会想着尽快回复,把这些邮件从收件箱中暂时性的清除,但是如果随便回复的话,可能这个邮件就会想球一样,在你们之间踢来踢去。
下边有一个回复的关键提示:这条信息指向哪个项目,成功完成项目的最有效流程(就产生的信息数量而言)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多花一些时间把你发现的流程写下来,指出当天前出于哪一个步骤,然后强调接下来的步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你所收到的电子邮件数量和因之而来的思维混乱。
下边是上边三个邮件的回复模板:
这样做的目的是:1减少你收件箱中电子邮件数量,有时甚至大幅减少,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你花在收件箱上的时间和用在上边的脑力。2.一个好的流程导向信息可以把当前的项目“闭环”
策略3:不回复
如果:电子邮件相当含混或者存在其他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合理回复,你对这个问题或者提议不感兴趣,如果你回复了,不会有好结果;如果你不回复,也不会有坏结果
如果满足了上边三条的电子邮件,可以不回复。
最后的建议:
1.开始和结束都要有仪式感
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做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开始深度工作时听一首固定的歌,或者在桌上固定位置倒上一杯水;结束的时候,将所有文件归档,并对自己说,今天工作结束了。每一次仪式都应该是固定的,这样有助于在习惯化后在脑中有开关一样的感觉。
2.休息的时候图安逸
同样在每天工作完成之后,要充分享受闲暇的自有时光,这样做才能使你精力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能够完成第二天的深度工作。
一些小的建议:在工作日结束之后至第二天早晨来临之前,屏蔽掉队工作问题的担忧,晚饭后不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任何思考。
原因有三:1.安逸的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也即是休息时候,你的潜意识可以帮助你思考,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那么重要:如果你的老板叫你明早交一份报告出来,你也不会在晚间有什么休息时间,今天能放到明天做的,其实没那么重要。
注意:想要让这个策略成功,你必须接受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再小也不可以。